目錄
焦點
- 魯迅的激憤筆墨與悲憫情懷 《阿Q正傳》的喜劇呈現與悲劇性格 / 文字 鄭培凱(美國佩斯大學歷史系敎授) / 4
- 在改編的途中 / 文字 習志淦(編劇) / 5
- 俄國芭蕾雙城記 聖彼得堡與莫斯科芭蕾 / 文字 阿卡迪.索可洛夫.卡明斯基(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副教授),譯 李巧 / 9
- 劇場的台灣歷史在哪裡? 寫在《紅旗.白旗.阿罩霧》演出之前 / 文字 邱坤良(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 / 14
- 三種東方身體觀的展現 「心齋」兩岸三地編舞家匯演 / 文字 黃莉萍(特約撰述) / 16
- 吟唱生命圓融之音 次女高音柏崗札四度來台 / 文字 王瑋(美國愛荷華大學音樂碩士) / 18
- 音中凝聚的豐厚人文 不爲時空所限的幾個中樂「異數」 / 文字 林谷芳(民族音樂學者) / 21
- 融入大自然的身體「風」景 與永子和高麗(Eiko & Koma)的對話 / 文字 陳雅萍(紐約大學表演硏究所博士班) / 24
特別企畫(一) Feature
- 一個新的泊口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28
- 必須跨越的關口 是「大限」抑或「新生」 / 文字 茹國烈(香港藝術中心演藝節目總監) / 29
- 給她時間吧! 香港藝術家看「九七」 / 訪問:蕭文慧 整理:茹國烈 / 32
- 「九七」把一切,都壓縮得很緊 訪「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榮念曾 / 文字 朱瓊愛(《明報》記者) / 35
- 一場政治與藝術的角力演出 / 文字 胡恩威文字 胡恩威(香港文化聯席會議副主席) / 38
- 在陌生的城市繼續熟悉的藝術創作 / 文字 詹曜君(特約採訪) / 40
- 尋覓台灣的文化位置 / 文字 潘恆旭(持約採訪) /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