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編輯室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 台北/慕尼黑雙城記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6
- 表演藝術生態評估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8
- 亨利.梅哲──我想要做的,是以音樂爲主導的文化推廣運動 / 採訪整理 陳怡如 / 10
- 陳秋盛──政府應該興建更多不同等級的表演場地 / 採訪整理 陳怡如 / 10
- 李靜美──一家人能浸潤在音樂之美中,這個家庭就會和諧 / 採訪整理 陳怡如 / 11
- 吳大江──國樂應適應現代社會,多做包裝、廣告 / 採訪整理 陳怡如 / 11
- 台灣樂壇八怪象──「資治通鑑」 / 口述 許常惠 整理 陳怡如 / 12
- 賴聲川──我們不止需要國家劇院一個「巨蛋」 / 採訪整理 閻鴻亞 / 14
- 汪其楣──眞正屬於台北的戲,也許會在這樣的氣候下日漸成形 / 採訪整理 閻鴻亞 / 14
- 郭小莊──舉辦活動的經驗不能總結和傳承是很可惜的 / 採訪整理 郭玉娟 / 15
- 鍾明德──我們的創作應與台北的狹小、嘈雜、競爭息息相關 / 採訪整理 閻鴻亞 / 15
- 表演藝術?還是表演者的藝術? / 文字 鍾喬 / 16
- 林懷民──台灣是個很獨特的地方:千瘡百孔,却又潛力十足 / 採訪整理 陳怡如 / 18
- 伍曼麗──即使台北的表演場所同時開放,與人口仍不成比例 / 採訪整理 陳怡如 / 18
- 陳偉誠──應該建立與世界表演藝術齊進的圖書資訊網 / 採訪整理 陳怡如 / 19
- 林秀偉──唯有透過劇場,才能淨化台北人 / 採訪整理 陳怡如 / 19
- 台北的舞蹈──她們的話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20
- 表演場所現況(上)──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22
- 飛簷下的現代──兩廳院建築與聲光 / 文字 饒嘉齡 / 24
- 兩廳院五年回顧與前瞻──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 文字 胡耀恆 / 27
- 國家兩廳院巡禮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29
- 慕尼黑的音樂環境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42
- 仙樂飄飄99年──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回顧 / 文字 陳怡如 / 44
- 坐著揮動魔棒的大指揮家 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 / 整理 陳怡如 / 46
- 樂音不改,鬢毛不衰──老頑童與三隻小豬 / 文字 莊裕安 / 48
- 走在慕尼黑的音樂天地中 / 文字 吳銀杏 / 50
- 戰火餘生錄 慕尼黑「官邸劇院」 / 文字 蕭蔓 / 52
- 音樂、啤酒、黑森林 慕尼黑國家歌劇院 / 文字 蕭蔓 / 54
專欄 Columns
表演 Curtain up
- 主題 Feature
- 主題 Feature
- 主題 Feature
- 主題 Feature
- 瞭望台 Preview
- 瞭望台 Preview
- 瞭望台 Preview
- 瞭望台 Preview
- 藝訊 Bulletin
- 觀察站 Review
- 觀察站 Review
- 觀察站 Review
- 觀察站 Review
- 藝訊 Bulletin
里程碑
- 無聲的震撼──與約翰.凱吉(John Cage)的最後談話 / 文字 譚盾 / 100
- 摘蘑菇去──懷念約翰.凱吉 / 文字 林懷民 / 106
- 是藝術大師還是江湖郎中? / 文字 潘皇龍 / 109
- 斷續聲隨斷續風──夏日的最後一場音樂會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111
- 「我曾經是個謎」──Dancers on a Plane 書介 / 文字 楊聰賢(東海大學音樂系畢業,美國布蘭黛詩理論作曲博士,現任東吳音樂系副教授。) / 112
- 歌劇亦應老病休 談談羅西尼晚年 / 文字 莊裕安 / 113
入門
- 音樂 MUSIC
- 戲劇 THEA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