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2《十三聲》 舞唱人生百態

《十三聲》以台灣庶民記憶為根,前衛設計和電子樂音勾勒出新潮的鬧街肢體語彙。 (張震洲 攝)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雲門2將於明年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演出全新舞作《十三聲》,透過舞者肢體呈現萬華街景市井小民生存百態,一幕幕轉換間,身與聲交替,撞擊出觀眾對於在地文化的塵封印象。

2016 TIFA雲門2《十三聲》

2016/3/11-12  19:30  3/13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繼《在路上》與《來》以民間祭儀融入舞作後,明年將於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演出的全版舞作《十三聲》,主題回到兒時成長的記憶,透過舞者肢體呈現萬華街景市井小民生存百態,一幕幕轉換間,身與聲交替,撞擊出觀眾對於在地文化的塵封印象。

《十三聲》編舞靈感來自鄭宗龍曾聽母親敘述萬華一位傳奇賣藝聲優,能唱歌、能跳舞、能賣藥,常以忽男忽女、幼聲老嗓的一人劇團,詮釋古今佚事與鄉野趣談,人稱「十三聲」。

「前陣子回到八歲開始在剝皮寮附近擺地攤叫賣拖鞋的地方,旁邊賣襪子的阿伯還在賣,身上穿的衣服跟以前一樣,只是從在地上賣變成有了桌子,我全身起雞皮疙瘩。」鄭宗龍表示,從小看到這裡乞丐、流氓、遊民、攤販等人的各種樣貌,再跟媽媽說的故事做連結,變成這次的舞作。

這次編舞,鄭宗龍特別找來音樂人林強配樂,他不用音樂原本的邏輯和科技思考,而是以感覺、氛圍,以及「從我是誰、跟我將來到哪裡去」的概念創作。「我很相信緣分,」林強說:「在創作《十三聲》音樂時,也很隨緣。」如同鄭宗龍十五歲首次編舞,搭配的歌曲就是林強的台語歌〈春風少年兄〉,一切都是緣分。

另外,鄭宗龍也邀請劇場鬼才蔡柏璋教導舞者「嚎叫」,使用身體各部位吟誦、哼唱,在那卡西電子樂聲中,轉繹出街上常民奮力求生的姿態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