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翠霜《發聲》 舞蹈與聲響跨域實驗
以社會議題入舞的編舞家賴翠霜,將網路媒體帶給人們的影響,結合即時聲響、電音效果,以及繁忙生活節奏與記憶的聲音全新創作《發聲》,藉由舞蹈重新檢視與喚起漸漸被遺忘的聲音。
2016TIFA賴翠霜舞創劇場《發聲》
3/25-26 19:30 3/26-27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現代人生活太依賴網路,更透過網路隱匿窺視彼此生活,常以社會議題入舞的台新藝術獎首獎編舞家賴翠霜,便將網路媒體帶給人們的影響,結合即時聲響、電音效果,以及繁忙生活節奏與記憶的聲音,全新創作《發聲》,「希望藉由舞蹈,重新檢視與喚起這些漸漸被遺忘的聲音。」
《發聲》從聲音、記憶和身體三主軸出發,當舞者身體成為情感的接收器與揚聲器,轉化成記憶的殘響與回音,並與現場人聲、電音同時發聲,會產生什麼樣創作火花?賴翠霜說:「這次的創作經驗很特別,以往編舞都需要仰賴音樂,但這次需要反向推敲,從肢體去設想聲音和生活的關聯性,以及聲音對人的情緒有哪些影響。」這也是賴翠霜首次以「聲響」而非「音樂」所進行的創作。
為了讓舞作中的聲響更具立體感與真實性,賴翠霜特別與旅德新媒體創作音樂家謝瀞瑩共同合作,運用大量即興多聲道音響系統營造劇場內多層次且環繞式的空間聲場,同時使用聲音感應裝置擷取舞者的肢體動能,轉化為具體的聲響,並與現場電子音樂共同發聲,結合肢體語彙以空間聲響完成跨界演出。
劇場導演鴻鴻表示:「賴翠霜這次作品牽涉到記憶、遺忘、情緒與身體經驗,將這些因素轉化為具象化的劇場,舞蹈僅是溝通工具的媒介,要表達的是強烈的戲劇性情境。」
鴻鴻說,賴翠霜的作品觀點非常清晰,精準掌握了所有複雜的東西,「她雖個子小,作品卻帶有強大的舞蹈能量,讓觀眾內在攪動,甚至流汗,挑起身體與感官的動能。」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6年3月號「即將上場」〈賴翠霜與謝瀞瑩的「第一次」 《發聲》 探索聲音記憶的溫度〉;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