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慶打擊樂團四大天王 與觀眾一起創造「第五種擊聲」

擊樂家黃堃儼將利用爵士鼓結合電子多媒體音效,展現出「科技」與「技巧」的完美結合。 (張震洲 攝)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打擊樂家吳思珊、何鴻棋、吳珮菁、黃堃儼,本週將與朱宗慶打擊樂團帶來「第五種擊聲」,透過世界首演全新曲目,讓觀眾看見四位擊樂家的獨特性格和舞台魅力。

2016 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 朱宗慶打擊樂團「第五種擊聲」

3/18-19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33939888

國內外演出經歷豐富的打擊樂家吳思珊、何鴻棋、吳珮菁、黃堃儼,本週將與朱宗慶打擊樂團帶來「第五種擊聲」,透過世界首演全新曲目,讓觀眾看見四位擊樂家的獨特性格和舞台魅力,更邀請觀眾一起成為「戲」、「狂」、「美」、「技」之外的「第五種擊聲」。

「第五種擊聲」特別邀請知名作曲家張瓊櫻、洪千惠、林金丞、櫻井弘二為四位打擊樂家量身打造四首全新創作的擊樂協奏曲目:《跳月》、《Formosa Latino》、《維納斯》與《熱帶振盪效應》,透過作曲家精心創作及樂團成員的合奏,讓不同樂器的特性各自發揮,展現出完美融合與創新的突破。

《跳月》由張瓊瓔創作,該曲目運用詩人李白的《月下獨酌》及部分《聖經》中所提及的「月」,讓主奏者結合說書者及騷人墨客的角色,運用中法文吟詠,讓不同語韻穿梭迴盪在各式擊樂聲中。吳思珊表示,《跳月》透過戲劇貫穿擊樂,加入對白、走位及揮舞彩帶的舞蹈動作,連喀擦喀擦的閃光燈聲響都是作品中的創作靈感元素之一,非常特別。

洪千惠創作的曲目《Formosa Latino》,何鴻棋在演出當中將融入向陽的〈咬舌詩〉,一邊擊鼓、一邊念唱。何鴻棋說,該曲目運用了康加鼓、拉丁小鼓、天巴鼓和巴西套鼓等多種鼓類樂器,藉由拉丁音樂中的生活元素融入口語的念唱,像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台灣民謠〈思想起〉、〈天黑黑〉、〈點仔膠〉等,除了充分展現拉丁音樂的精神外,對於主奏者來說,嘗試全新的演出形式更是一大挑戰。

《維納斯》則是林金丞藉由音樂會主題「第五種擊聲」,重新省思除了演奏者、樂器、視覺、肢體外與第五種擊聲的可能性。吳珮菁說,除了肢體、走位與燈光以外,在曲目的後半段,更設計與觀眾互動演出,與現場所有人一起創造有形無音的第五種擊聲。

《熱帶振盪效應》由作曲家櫻井弘二創作,利用電子拾音器材搭配自身擅長的配樂製作與編曲,將拾音器視為一位能夠不斷更換音色的DJ,先將製作好的音色錄製存在音源機中,再透過拾音器叫出已設定好之音色。黃堃儼表示,本次《熱帶振盪效應》一共使用六台音源機、十二個拾音器、八十五個預錄的音色與音樂段落,其中複雜的程度絕對超乎想像。

除了朱宗慶打擊樂團四位打擊樂家與樂團其他成員合奏完成四首世界首演作品備受矚目外,打擊樂團並安排兩首經典作品以饗樂迷。其一是作曲家平義久(Yoshihisa Taira)的知名作品《希臘調式V》Hiophonie V,另一首是史蒂芬․惠布里(Stephen Whibley)強而有力且充滿能量的《自由精神》Espiritu Libre,由朱宗慶打擊樂團兩位中生代演奏者林敬華、盧煥韋擔任主奏,與另外八位團員組成小型協奏曲。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6年2月號「即將上場」〈朱宗慶打擊樂團 四大天王各顯特色 尋找「第五種擊聲」〉;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