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驗劇場登上國家戲劇院 《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再掀劇場熱潮

《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打造一個白色觀景窗盒子,演員於盒子內外演出。 (張震洲 攝)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四把椅子劇團與簡莉穎的《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於2019TIFA重新製作,並從實驗劇場登上國家戲劇院,演出打造全新舞台視覺,三月三日場次提供無障礙觀賞服務,將再創當年《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人氣熱潮。

2019TIFA 四把椅子劇團x簡莉穎《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

3/1-2  19:30  3/2-3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四把椅子劇團與簡莉穎的《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於2019TIFA重新製作,並從實驗劇場登上國家戲劇院,演出打造全新舞台視覺,三月三日場次提供無障礙觀賞服務,將再創當年《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人氣熱潮。

四把椅子劇團藝術總監許哲彬與簡莉穎在《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姐妹(和她們的Brother)》、《服妖之鑑》、《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的編導合作獲得觀眾與評論廣大好評回響。2017TIFA於實驗劇場推出的《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預購第一天即秒殺完售,更在水源劇場加演五場,演出叫好叫座,但因演出空間都在小劇場,讓許多觀眾一票難求。兩廳院看好兩位的創作能量,並希望讓更多國內劇團有登上大舞台演出的機會,2019TIFA重製此作,從當年實驗劇場四場七百人的舞台,挑戰本次在國家戲劇院四場近四千人的舞台,讓更多觀眾走進劇場欣賞。

《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搬上大舞台的版本,讓所有觀眾都相當期待,導演許哲彬認為同樣的演出,一旦換了場地,它就會是一個全新的作品,因為「空間」是劇場最核心的創作元素。實驗劇場是與觀眾較親密的空間,表演容易牽動觀眾的情緒,轉到大舞台就需要更多劇場性,因此,舞台、燈光、影像等之間的搭配就非常重要,因應空間,增加了三位演員,增強劇中的「群像感」,但不會因為空間變大,就會完整呈現劇中提到的各種場景,而是會思考有什麼元素是小劇場沒有的,可以在大舞台派上用場。本次打造了一個白色觀景窗盒子,演員於盒子內外演出,並在舞台上投放即時訪問影像,讓觀眾彷彿透過鏡頭在觀看一部現場演出的紀錄片。本次也邀請劇場導演李銘宸擔任構作顧問,共同審視創作過程,期望帶給觀眾最佳的呈現。

劇情結構上,故事敘述女子均凡靠著馬密留下的一本日記,追訪了他身邊的親友,探究曾經收留許多HIV感染者的「甘馬之家」解散的真正原因。簡莉穎創作該劇本時,原想寫出《美國天使》台灣版,透過田野調查,發現《美國天使》是雞尾酒療法出現前的美國,訪談到的對象因為藥物控制,生命延長,卻也有不同的問題。於是修改方向,探問「生命延長,但仍充滿無常的人們」怎麼活?她認為戲劇的力量很小,從來不覺得可以改變社會,但,如果所謂議題,是反映人性最尖銳之處,「我們可以提供了一個場域,讓有相關經驗、或在乎此事的公民,可以走進來感受並討論。不管是劇中的社運組織在抗爭中出現的矛盾、相異伴侶間發生的矛盾,相信不管是非表演者,或是非同性族群的觀眾,只要是曾經有加入過某個團體,或曾經有過信仰的人,都會在觀後非常有感。」

本次演出三月三日週日場將會提供無障礙服務,演前的手語劇院導覽、演出聽力輔助字幕及演後座談的同步聽打服務,希望演出不設限,讓更多喜愛表演藝術的觀眾,走進劇院欣賞精采作品。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8年12月號焦點專題「從「叛徒」出發 追尋劇場愛滋啟示錄」〈當愛滋不再是絕症,這些人的故事會繼續…… 劇作家簡莉穎談《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