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技、訓練與初衷 專訪中提琴家李捷琦
去年剛在台灣演出華爾頓的《中提琴協奏曲》,李捷琦馬上又要在三月廿一日與余隆帶領的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出難得一見的帕格尼尼《c小調中提琴與樂團奏鳴曲》。
【TSO】第七屆海派文化藝術節:海上音畫—余隆與上海交響樂團
3/21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25786731
才剛回家,把小行李箱換成大的,隨即準備趕赴上海,在等候轉機的途中,中提琴家李捷琦與我們侃侃而談。
去年剛在台灣演出華爾頓的《中提琴協奏曲》,李捷琦馬上又要在三月廿一日與余隆帶領的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出難得一見的帕格尼尼《c小調中提琴與樂團奏鳴曲》。
帕格尼尼:我必須從頭演奏到尾
雖然名為奏鳴曲,實際上更像是給獨奏樂器與樂團創作的協奏曲,據說當時,帕格尼尼獲得了一把史特拉底瓦里的中提琴,為了充分發揮中提琴的表現力,委託年輕卻才華洋溢的作曲家,也就是剛以《幻想交響曲》轟動樂壇的白遼士譜寫一首中提琴協奏曲,白遼士將拜倫筆下的浪漫主義公子化身成中提琴,以描繪此人悠遊山區間的方式完成了委託,即是著名的《哈洛德在義大利》,但中提琴的段落卻不是帕格尼尼期待的,華麗、不保留的展技。
當時,帕格尼尼的演奏讓樂界盛傳他將靈魂賣給魔鬼,才能有此非凡技巧,這位名家才看了草稿,就說:「這樣不行,我必須從頭演奏到尾。」雖然對白遼士讚譽有加,但仍自己動手寫了這闋奏鳴曲,將中提琴技巧的可能性又提升到另一層境界。
像頂尖運動員一樣 保持良好的狀態
「廿幾歲時我時常演出這首曲子,近年除了讀譜商出版的譜之外,也研究了手稿,更能體會這當中的困難。」李捷琦說:「作曲家希望同時具備音高與厚度,在主題變奏的層層疊疊中要如何維持續航力,必須保持相當好的狀態。」
「你如果也喜歡高爾夫的話,應該明白我要說什麼,隨著球具與技術的發展,球道也愈來愈難了。」李捷琦說,他認為近年來中提琴家的技巧也愈來愈好,因此,也不須因為技術上的問題對樂譜或樂器妥協,應該要直接面對作曲家的要求。
對音樂家來說,演奏帕格尼尼這樣的曲目其實就跟頂尖運動員一樣,讓身體記得那個感覺,不能讓自己的身體脫離那個狀態,同樣的,好的音樂家也必須知道怎樣放鬆。
將老師教我的東西 再獻給老師
這次的曲目雖然是上海交響樂團主動提出,但對李捷琦來說卻有另一層意義。
「我一直都很感謝台灣的老師,他們讓我在出國之前就擁有很完備的工具,這些從小就準備好的基本功,讓人不會被技巧的天花板限制住發展。」李捷琦回憶,第一次學帕格尼尼是小學五年級時,林佳蓉老師教給他的帕格尼尼《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當時紮實的訓練,為後來自己在世界樂壇的旅途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每次回台灣都很開心,但這次特別不同,因為終於可以把帕格尼尼——把老師教我的東西獻給老師,如果你有機會來聽,或許你對中提琴的印象會不太一樣。」
演奏家洗練的技巧,及對音樂誠懇的態度,我們似乎已經可以開始期待,這首曲目難得的現場演出,將真的會有些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