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身分」最初起源 《未解,懸》開啟跨國文化對話

《未解,懸》從個人與家庭出發,探討老房子象徵的「家庭」、「遺產」和「傳統觀念」等關鍵字,同時連結台灣的「身分」。 (張震洲 攝)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由台灣與德國藝術家共同組成的聚合舞,「身分計畫」首部曲《未解,懸》透過台、德兩地藝術家各異的生命經驗與不同視角,帶出關於「家庭」與「身分」的全球共同課題,引領觀眾共同思考與討論。

聚合舞《未解,懸》

10/19-20  19:30  10/20-21  14:30

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東3館烏梅劇院

INFO  www.polymerdmt.com

由旅德藝術家羅芳芸領軍、台灣與德國藝術家共同組成的「聚合舞」,從去年展開為期三年的「身分計畫」,首部曲《未解,懸》透過台、德兩地藝術家各異的生命經驗與不同視角,帶出關於「家庭」與「身分」的全球共同課題,引領觀眾共同思考與討論。

《未解,懸》從一個真實存在的台灣家庭觀察與記錄為出發點,重新提問關於個人身分、文化認同如何在家庭成長背景中被層層建構。本作由旅德創作多年的台灣藝術家羅芳芸與陳成婷、表演者鍾志文共同創作,企圖與觀眾一同從另一個角度參與「身分」的主題,以劇場元素喚起人人都擁有的記憶,回到曾經建構自己的「老家」,重新看待身分與土地。

「聚合舞」藝術總監羅芳芸赴德國進修及發展已逾十四年,「旅外」身分在其創作過程中不斷引發反思,二Ο一六年與同樣旅德多年的舞台空間設計師陳成婷相識、合作,兩人同樣對「身分認同」議題有所關注。面對當今世界全球化多元族群融合的社會結構,無時不刻讓人陷入文化或自我認知上的混亂與衝突,同樣來自台灣的兩人,在海外也面臨相似的困境,除了語言與文化隔閡,要如何向外國人解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成為羅芳芸最直面且感受深刻的課題,也開啟了為期三年的「身分計畫」。羅芳芸表示,由於自己居住並在德國進行藝術創作,「交流」已然成為自己日常生活的常態,而透過「身分計畫」,希望帶領整個創作團隊,不只是在創作專業上的交流,更可以讓台、德雙方藝術家透過日常生活的經驗交流,一步一步深化凝聚整個團隊的工作核心。

「身分計畫」為什麼以台灣為起點?羅芳芸說:「當我們討論身分,首先會回頭檢視、回溯自己的經歷;因此,在首部曲中,先把場景拉回到成長的台灣,同時強調『以我們的身分,不可能在德國做關於身分、成長的東西,非得在台灣進行不可。』」

視覺影像設計Hanna Linn Ernst表示,創作前期實際走訪台灣,並前往羅芳芸的老家進行田野調查,當時一走入那幢舊房子,儘管房子中已經沒有任何家具物件,但牆壁上的痕跡、空間中的氣味,很直接的能讓她感受到這是一個充滿故事的房子。演出現場設置一個實際位於台中市豐原區的立體房子模型,以舞蹈結合現場音樂作曲,透過影像與即時投影,多種元素交織成一個舞蹈劇場作品。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8年10月號「企畫特輯」〈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系列報導之一聚合舞《未解,懸》從身分切入生命的未解〉;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