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光劇團廿周年作 《十八羅漢圖》透過畫作真偽談創作心靈
國光劇團成立廿周年新編大戲《十八羅漢圖》,將創作主題拓展至藉由對「畫」真偽的辯證,對照人性面向的探索,探討藝術的真諦,可比為《基督山恩仇記》的「唯美書畫」版。
國光劇團──新編京劇《十八羅漢圖》
10/9-10 19:30 10/10-11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29383567轉402~410
國光劇團成立廿周年新編大戲《十八羅漢圖》,將創作主題拓展至另一藝術面向──「畫」,藉由對「畫」真偽的辯證,對照人性面向的探索,探討藝術的真諦,可比為《基督山恩仇記》的「唯美書畫」版。
劇名雖是《十八羅漢圖》,但並不是抽象地討論畫,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指出,這齣戲並非佛教劇或是民間傳說,而是圍繞一幅畫討論人的情感。
京劇天后魏海敏在劇中首次挑戰女尼角色,她與收養的徒弟溫宇航在修復古畫過程中,從對方筆墨間可以感覺彼此的心境變化,慢慢滋生一種私密的情感。為避免踰矩之舉,兩人決定互不相見,日月輪換。一年後,畫畫好了,魏海敏愈來愈無法面對合作夥伴的感情;於是,她逼著溫宇航下山,連畫一起帶走。
溫宇航至書畫店工作,擅畫假畫的老板唐文華因忌妒徒弟不染塵世的才情,便設計將其陷害入獄。十五年後,徒弟出獄,在品畫會上與唐文華相遇,兩人拿出相同畫作一較真偽……
王安祈說:「任何一個文學創作都是自我剖析修行的過程,當作品完成後,心靈沉澱、安頓了,整個人也跟著洗滌和淨化,這種變化通常只有最親密的夥伴才會發現。」劇中兩組男女主角便是朝這情境方向發展故事。
王安祈透過這段劇情,描述國光劇團廿年來在京劇創新上的努力:「我到國光這十三年來,一直強調的主軸是京劇文學化,每一齣戲都如同一部文學作品。」她說:「文學化是我們創造出來的東西,深化心靈。創作過程面對自我心靈,跟夥伴們建立私密心靈交流,創作出來後,改變了觀眾的心靈,我們做的是一個改變心靈的事。」國光劇團廿年始終遵循「文學劇場」的原則,藉《十八羅漢圖》為載體,創作如同修行、修心,「這才是文化、才是文學。」
這次編劇找來奇巧劇團團長劉建幗,出身戲曲世家的她,也是「豫劇皇后」王海玲的二女兒。「經過一次次退件,到《十八羅漢圖》時感覺就對了。」過去較常創作舞台劇、歌仔戲的劉建幗說,《十八羅漢圖》是她首次創作京劇,也是第一次與國光劇團合作,創作之初為了掌握京劇的調性與質感,花了較多功夫,「這故事有點諷刺、曲折及喜劇的情節,以及一種對文學、人性、藝術深層的追求。」
《十八羅漢圖》一劇中有許多時空跳接、作畫抒情、藉畫探情等情節,如何能在舞台上巧妙呈現,著實為一大課題。國光劇團特邀香港多媒體劇場先鋒、「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胡恩威擔綱舞台設計,並由台柱導演李小平執導,期待能展現不同於以往的舞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