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售票系統2013-2018年消費行為報告 30、40世代都會區女性購票火力直攀
國內最主要藝文票券銷售平台「兩廳院售票系統」,今年委託國立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分析2013-2018年藝文票券銷售資料,透過大數據分析,了解國內藝文消費樣貌及產業發展趨勢。
兩廳院售票系統2013-2018年消費行為分析發布
4/30 14:00
國家戲劇院四樓交誼廳
國內最主要藝文票券銷售平台「兩廳院售票系統」,今年委託國立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分析2013-2018年藝文票券銷售資料,透過大數據分析,了解國內藝文消費樣貌及產業發展趨勢。
本次統計調查對象為兩廳院售票系統「購票會員」與「銷售節目」,統計標的包括售票趨勢變化、購票者樣貌及消費行為、新場館崛起藝文人口流動觀察等主題,另外也整理2018年票券銷售TOP10,一窺各類別最多觀眾參與的節目排行榜。
本次委託國立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分析之外,同步邀請表演藝術產業界、節目行銷同業、社會觀察代表一起參與議題構思,並於五月八日舉辦數據分享交流,透過銷售節目的趨勢變化與消費行為,延伸藝文數據更多面向討論,期望為場館或藝文團隊帶來具體助益與參考。
綜觀2013-2018年兩廳院售票系統表演數據,顯示年均售出186萬張票券、演出場次6,560場、年均票房達12億元台幣。以總產值分析,2018年達12.7億元,較2017年增加469萬元,成長0.4%;場次方面,2018年總場次為7,060場,較2017年增加359場,成長5%;另,2018年售票數為186萬張,較2017年減少6302張,略降0.3%的幅度。而以節目類別統計,戲劇類節目年總產值占比達五成;音樂類節目年總產值與場次則逐年穩定增長,2018年音樂劇類型節目總票房近1.46億,場次達246場,占總場次3.48%,較2017年成長率達14.42%,其票房產值及場次為近六年最高。
購票會員多數為30-44歲女性,居住地區高度集中於六都,雙北地區會員則占全體購票會員數50%,其次台中10%、高雄8%、桃園7%、台南5%。進一步解析會員年均消費能量指標發現四大數值,49%購票會員年消費<$2,999、54%年度購票張數>3張、65%年度購票行為僅1次、84%只購買單一種類節目。
從男女年齡階段觀察到不同的消費行為偏好,30歲之前以戲劇類節目最受歡迎,30-44歲則為主力購票群,其購票人數與票數占全體5成,而35歲開始,男性於音樂節目購買比例逐年增加,女性則於45歲後,單次購票1張的比例漸增。
會員購票時間分布無論是節目啟售首週、次週甚至演出當週,購票時間皆相對集中於中午12點至下午1點及晚上11點至12點,明顯呈現民眾購物多於午休及睡前購物的消費習慣。
近三年中南部場館陸續開幕,帶動當地或跨區的藝文人口流動與否一直是近年藝文市場觀察重點。營運時間距今逾一年場館的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幕前後,無論是台中當地或來自其他地區的藝文觀眾皆有增加,以雙北增加較多,相對台中地區的其他藝文館所,臺中國家歌劇院開幕所帶來的外溢效果,的確帶動當地其他館所的藝文人口流動。另,屏東演藝廳開幕後,來自屏東當地的藝文觀眾增加較多,其次來自其他地區的觀眾則以高雄為主;相對屏東其他館所,演藝廳開幕後,屏東當地觀眾略增,但來自其他地區觀眾則略有下滑。而於2018年底正式開幕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因本次統計期間樣本數不足,未納入分析,兩廳院售票系統將持續收集數據。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目前兩廳院售票系統或許尚未能涵蓋全台灣毎一場演出的售票資料,但的確可以綜觀台灣表演藝術票房的概略面貌,希望透過客觀的角度由數字出發,檢討過去、思考現在並預測未來。
國立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高竹嵐則認為,透過分析兩廳院售票系統資料,一窺台灣當前表演藝術產業的總體發展,資料雖僅限於兩廳院售票系統節目與會員,但身為全台最大藝文票券售票平台,自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如何透過數據,進一步協助台灣表演藝術團隊與產業的發展,或許是關注台灣表演藝術生態的人,值得一起努力思考的問題。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9年5月號焦點專題「雲淡風清,還是愈「演」愈烈?兩廳院售票系統2013-2018分析報告」;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