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人《3 X 3計畫》異常返響 開創國樂當代新風貌

由郭岷勤(左)、潘宜彤(右)、任重(中)組成的獨立創作型室內樂團「三個人」,以當代思維重塑傳統音樂,其獨特編制為國樂注入一股新的生命 (張震洲 攝)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成團五年的「三個人」創作型室內樂團(3PEOPLEMUSIC),邀請作曲家邱浩源、李元貞及劉韋志為「三個人」量身打造全新作品,將於本週五帶來《3X3計畫》異常返響的驚人魅力。

2018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3X3計畫》異常返響

3/23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INFO  02-33939888

成團五年的「三個人」創作型室內樂團(3PEOPLEMUSIC),邀請作曲家邱浩源、李元貞及劉韋志為「三個人」量身打造全新作品,將於本週五帶來《3X3計畫》異常返響的驚人魅力。

本場演出中,團長郭岷勤將帶來全新創作《脈》,用音樂講述三個人之間情感的脈動,書寫三個人創團至今歷經的篇章與描繪當時下的情緒,樂器運用輔助工具製造出獨特的聲響,如:中阮絕大時候都是「左手持筆」滑按品項演奏;箏使用右手在琴弦左右兩側來回彈奏時,以左手持調音棒同時滑動。希望透過這些媒材的介入,使音樂更趨近想像中人與人「對話」的狀態。中阮演奏家潘宜彤作品《浸墨》則用京劇曲牌作為創作題材,潘宜彤認為這首作品好似「三個人」共同演出一齣令人著迷的戲,三個人與三樣樂器的交織,用音樂講述各自想表達的話語,三樣樂器代表著三種她所鍾愛的角色──生、旦、淨。他們在舞台上亮相、身影交錯,為彼此圓滿成一段篇章。任重的新作《掣》再次展現其描繪情境的功力,利用音樂的感染性與想像力,鋪展出天氣的變化。全曲分為〈雲〉、〈風〉、〈電〉三首小品組曲,〈雲〉以重複音型為雲的移動刻畫軌跡,速度緩急中單音的銜接表演出飄忽的樣子,新笛於尾段以氣聲揭示「風」的流動。〈風〉以聲響為主要核心,擦弦的聲音摹繪出微風、強風與勁風的形狀,曲中的重擊聲預兆著「電」的到來。〈電〉回歸調性音樂,以快速音群和重擊聲表現電的姿態。

音樂會中,除了「三個人」創作全新樂曲外,也邀請三位作曲家為其編制譜曲,從其他創作的視野挖掘潛在的表演能量,突破樂器慣性的演奏技法與開發新的音色質感。如作曲家邱浩源《背灼炎天光》,靈感來自於白居易的詩作《觀刈麥》:「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全曲以擊樂化聲響的聲音元件為主,表現出土地與人緊密結合的粗獷氣息;作曲家李元貞《光、物、影的二十個極短篇》作品靈感來自於該團組員的數字「三」,去年提案討論時正逢美國的天文奇觀全日食,當下體會到一種「三」的關係,便將曲名訂為「光、物、影」;作曲家劉韋志《歪曲之語》──眾聲喧嘩系列第二首,在他的觀點中,東方傳統樂器對比現今西方交響樂團的常規樂器,其聲響相較後的「歪曲性」,即是魅力與特殊感的來源之一,這首作品,將圍繞於此音響特質發展,在不借助電子或數位科技輔助下,試著使聲音能更為「變態」的展現。

「我覺得若要在樂器上顛覆是比較困難的,主要還是在思想上面的顛覆。」古箏演奏家郭岷勤提到,劉韋志《歪曲之語》用西方及聲響的作曲手法,加入這次的創作,在一般傳統國樂不會有這樣的表現方式,「傳統國樂以旋律為導向,但這首作品就是以聲響、張力與能量積累出來。」中阮及大阮演奏家潘宜彤表示,《歪曲之語》跳脫以往大阮的彈奏方式,在琴上裝上錫箔紙與燕尾夾,製造出許多爆炸性及特殊性的聲響,發出一般大阮演奏時不會出現的聲響,顛覆了大家對傳統國樂的想像。

記者會上第二首演奏的是任重的作品《掣》,也顛覆了傳統國樂以旋律為主的架構,此曲以合聲為基底,觀眾聽起來會覺得像國樂但又不那麼的國樂,有一種新意在其中。

作曲家邱浩源說,在求學過程中,尋找聲音本來就是學作曲很重要的一個學科,「我的創作在透過他們示範演出的過程中,選用想要的素材與聲音,詢問他們有沒有可能這樣做,嘗試後發現原來用國樂來做,也可以發現到另外一種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