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 反映當代社會縮影
劇作家簡莉穎與四把椅子劇團導演許哲彬三度合作,推出新戲《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藉由二三十個不同角色在時空與場景轉換間,探討HIV感染者如何面對社會與生死議題。
四把椅子劇團x簡莉穎《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
4/14-15 19:30 4/15-16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9/29-30 19:30 9/30-10/1 14:30
台北 水源劇場
劇作家簡莉穎與四把椅子劇團導演許哲彬繼《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姐妹(和她們的Brother)》、《服妖之鑑》後,再度合作新戲《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探討HIV感染者如何面對社會與生死議題。
國家兩廳院「2015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簡莉穎,在經過一年多HIV的相關田野調查,完成了《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藉由書寫同志、愛滋病歷史,特別聚焦於雞尾酒療法出現後,當「病」不再只是死亡威脅、病患不只是文學悲劇的隱喻,回歸「人」之後,會是什麼樣子?故事起始於一場關於馬密的紀錄片發表會,女子均凡靠著馬密留下的一本日記,追訪了他身邊的親友,想要探究曾經收留許多病患及志工「馬密之家」解散的原因。日記的文字和受訪者的敘述交疊,真相究竟為何?馬密的說法是答案,還是一種可能的回憶錄?
簡莉穎表示,劇本一開始的走向是《美國天使》這個作品,背景設定八○年代,但經過田野跟訪談,讓這作品有所轉向,「我覺得文化應該與時俱進,透過田野調查,讓我修正這觀念,重新提出我的問題;訪談中每個人的立場與聲音,真實跟記憶永遠有落差,再加上我生活的時代,寫成了《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劇本。」
她指出,本劇層面複雜且多元,講述曾經生活的時代,人跟人的關係可以不帶恨意走到結束。「若疾病不是即刻致死,舉例來說,如果你的朋友三天後會死,你可能會愛他,但如果他還會活卅年,你可能慢慢討厭他。這種因時間落差,當疾病開始日常化,但這仍然是個疾病,具悲劇性,透過這個悲劇跟時代的關係,以及每個人在這時代的立場關係,我相信會帶給觀眾不同的感受。」
許哲彬認為,這劇本對導演、演員、設計是很大的挑戰,「簡莉穎是以寫大劇場格局寫這劇本,不只格局大也非常長,角色非常多,我們用十位演員扮演二三十個角色,希望呈現這戲中群像感是非常重要的,好像這些人被真實訪問。」他不希望這戲有太多重複扮演,演員在劇場裡扮演重複角色,劇場性會比較重;當然,會跟劇本感覺有落差。
許哲彬表示,《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另一個挑戰在於戲的時間點涵蓋較廣,以九○年代末期台灣為主,但同時另一條線是現代式,「時空與場景的跳躍非常多,在調度上會想辦法抓這兩件事的平衡。」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7年3月號「即將上場」〈簡莉穎《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 斷片重組的人生 你真的認識過「他」?〉;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