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反反》 述說女性的反抗

《反反反》除了舞台裝置以豐富變化的幾何結構象徵的社會框架,舞者的動作這次也有了一種被束縛的狀態。 (張震洲 攝)
AAA
微博 微信 複製網址

由舞蹈空間舞團、科索劇場、荷蘭舞蹈劇場及西班牙花舞集劇場共同製作的《反反反》,用遊戲、獨白、看似自由、卻步步精雕的生活化舞蹈,引領觀眾進入西班牙編舞家瑪芮娜的觀點。

舞蹈空間x科索劇場x荷蘭舞蹈劇場x花舞集劇場《反反反》

6/8-11  19:30  6/10-11  14:30

台北  水源劇場

INFO  02-27168888轉分機115-118

不論性別為何,當我們談到「女性」時,總是很自然的浮現某種特定意象,正面如溫柔委婉,負面則如情緒化或歇斯底里,即便女性主義推動超過了半世紀,父權的框架卻從未從女性身上褪去,女人依舊扮演女人「該有的樣子」,男人依舊過著男人「該有的生活」,但來自西班牙的編舞家瑪芮娜‧麥斯卡利(Marina Mascarell)卻想問,這種不對等的潛規則,可能打破、或可以打破嗎?

由舞蹈空間舞團、科索劇場、荷蘭舞蹈劇場及西班牙花舞集劇場共同製作的《反反反》,以舉重若輕的方式,用遊戲、獨白、看似自由、卻步步精雕的生活化舞蹈,引領觀眾輕易進入瑪芮娜的觀點,也設想在如影隨行的光與現場錯落有致的音樂聲中,讓每個人在最終的狂喜中找到生命的出口。透過舞作的調度與設計,同時傳達意涵與訴求,讓觀眾在欣賞美麗作品的同時,也能有所意識或收穫。

瑪芮娜認為,所謂的暴力,不單指身體上承受的痛,更多的是種種符號化後,加諸在女性身上,用來論定她們「是什麼」或者「不是什麼」的框架。「就拿『美』的標準來說,我們對於女性的美,常有一種迷思,十六歲的時候,我們會說她很美,但過了一個年紀,我們可能就變成說她『曾經』很美。生活周遭充斥著各種例子,不斷暗示我們:當女性的年齡或外表不在那個框架的範圍內時,就是不美、不對的,這其實就是一種符號化後的暴力展現。」瑪芮娜說。

與「舞蹈空間」有過四次的合作經驗,瑪芮娜也因而透過與舞者的交流,發現台灣至今仍有許多觀念充滿著這些暴力的侵害,諸如「嫁出去的女兒如潑出去的水」、「生男比生女好」等,「或許聽起來會覺得很好笑,但其實並不有趣,這些不正常的行為卻被社會正當化。對我來說,探討針對女性暴力普遍化現象是很重要的。」

瑪芮娜很擅於用視覺設計來讓觀眾聚焦演出的主題,她還有一個高明的手法是運用道具輔佐舞作的進行,讓可不斷變形的道具成為激化想像力的觸媒。「當決定使用物件後,每個作品就只會用這一個,用簡單的東西可以帶出很多潛在意義。」相較於《時境》中滿地的扁豆、《沉默的巨獸》中堆疊如城堡的紙箱,《反反反》的視覺更為強烈,採用兩公尺長的正方形框框,好幾組的細方框,也以重疊成可扭轉形變堆疊組合成無窮的幾何線條,這是她和建築師Ludmila Rodrigues繼《時境》後第二次的合作,花了三個月時間實驗並決定結構與幾何構圖。這些線條在空間中既是造形雕塑,也是藩籬隔閡。

《反反反》的主題不是在反對、反抗或為反而反,而是瑪芮娜與自己深深的對話。她並不是要突顯女性主義的觀點,反而是要讓大家提升對周圍環境的關注與敏鋭度。她也讓舞者們在準備資料的過程中,了解一下台灣有關性暴力的統計數字、男女接受大學教育的比例,以及目前由女性掌權的現況。

儘管此作圍繞的議題幾乎離不開女性,但瑪芮娜卻刻意安插了男性舞者穿梭其中,她認為,女性議題其實也就是性別議題,沒有人應該被排除在外,「我希望讓男性也參與這個議題,事實上,有些男性實際上也意識過這些問題,但他們不一定會願意站出來,因為他們是父權體制下,受到保護的一群。」

瑪芮娜認為這個製作不會就此結束,而是將從此萌芽。

【欲知更多詳情,請見《PAR表演藝術》雜誌2017年5月號「編輯精選」〈重重限制之中 為女性發聲 瑪芮娜.麥斯卡利《反反反》〉;免費下載《PAR表演藝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