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震盪 | 音樂
女性而斯拉夫風味的彈奏
特魯爾的彈奏總是深入樂曲其中而非置身於外地掌控大局,與德奧傳統的「精神性」及樂曲結構為彈奏重點的詮釋哲學不太相同。貝多芬的作品一百一十一號奏鳴曲為貝多芬所作之最後一首奏鳴曲,曲中的悲劇性及精神性精聚力反映出人生的抽象掙扎與對比抗爭,然而在特魯爾的彈奏中變成了抒情、美妙的旋律刻劃與吟唱。
《PAR表演藝術》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
特魯爾的彈奏總是深入樂曲其中而非置身於外地掌控大局,與德奧傳統的「精神性」及樂曲結構為彈奏重點的詮釋哲學不太相同。貝多芬的作品一百一十一號奏鳴曲為貝多芬所作之最後一首奏鳴曲,曲中的悲劇性及精神性精聚力反映出人生的抽象掙扎與對比抗爭,然而在特魯爾的彈奏中變成了抒情、美妙的旋律刻劃與吟唱。
《PAR表演藝術》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