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68期 / 1998年08月號

一則關於孤寂的寓言故事

《夜》劇中關於旅程、夢魘、追尋溫暖擁抱的希望的這些主題,和都會邊緣的敍述情境,在當代的戲劇文本中並不少見,編導的敍事基本上也依循著一些成規。但編導在處理這些習見的主題時,不僅技巧相當純熟、充滿巧思,並且相當有效掌握了動靜場景之間的穿挿與呼應,創造出溫柔與粗糙並置對比的趣味。

PAR /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持續航行 評吳蠻「迴望.前進與冒險」

整場音樂會的主軸是在現代樂曲,五首全新的現代曲,分別代表外國作曲家和本國作曲家對琵琶運用的嘗試;集這麼多首不同現代風格的樂曲於一場演奏會,在國內還是首見。

PAR /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民謠.詠歎.法國菜 評黑海濤及廖朗吟演唱會

黑海濤的聲音屬於抒情男高音,而且咬字自然,因而在托斯弟作品中呈現出該有的風格。而女高音廖朗吟幾乎以年代先後排曲目,很像在給聽衆上一課「法國藝術歌曲」的歷史。

PAR /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多陪他走一段 評林望傑首次來台帶團成果

九月十一日演出證明,成軍僅十二年的N.S.O.,正如稚齡小童需要父母的關懷一樣,不僅要有好指揮,還需要好指揮「多陪他一段」。

PAR / 第68期 / 1998年08月號

我們不當王子公主很久了! 解讀童話短路《巫山雲(靠左行駛)》的幾種樂趣

看著不強調明星氣質的學生演員的演出,那些眞正的遲疑表情、不連貫的情緒,都愈發讓人相信他們是呑下了克萊斯特的催眠文字做爲暖身。

PAR /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一部「啓蒙歌劇」與一次「啓蒙演出」 評聲樂家協會的《魔笛》

接受啓蒙後的王子坦密樂終能登上光明智慧的殿堂,而「聲樂家協會」則在寂寂林中接受種種試煉。他們充滿一股年輕、大無畏的衝勁。

PAR / 第67期 / 1998年07月號

竹林中的探險 觀《羅生門》戲曲演出

《羅生門》令戲曲界欣慰的是 傳統的表演藝術在此並沒有被 完全捨棄,京劇演員可以盡情 發揮自身數十年技藝磨練的成 果,然而,筆者在爲水袖、蹻步熱烈鼓掌的同時,思考的卻 反而是:鑼鼓配合下如此形象 化、外化的表演程式到底適不 適合《羅生門》?如此熱烈熱 鬧的氣氛是否直接影響這齣戲 的風格?

PAR / 第68期 / 1998年08月號

成功的實驗永不過時 辣媽媽的跨文化環境劇場《特洛伊女人》

近三十年來,跨文化劇場成爲當代西方劇場的重要探索領域,往往以遠古悲劇或民族傳說爲取材對象。《特洛伊女人》組合了美國大瓊斯定目劇團和韓國東朗劇團的成員、羅馬尼亞的導演,以無人能懂的語言演出希臘悲劇,雖是二十年前的版本,搬到今日台北,猶可嗅到濃烈的實驗氣息。

PAR / 第66期 / 1998年06月號

非如此不可? 評《E-mail情人》的劇本和影像

隨著戲的進行,在享受著悅耳動聽的音樂、極具感官震撼力的音響效果、華麗的燈光和淸晰奪目的影像的同時,我卻也逐漸感覺,在「科技」與「心」之間,確實有一段遙遠的距離。

PAR /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小丑與夢境摔角 評日本少年王者館的《劇終》

《劇終》由許多懷舊的事物組成,這些頗爲「鄕土文學」的材料,被放在一個夢般的邏輯中,竟變得突梯可笑;但趣味無法掩匿傷感,在時間的前進、倒退、加速、延緩、停頓、斷訊當中,一再反復回到原點,像迷宮、或更像一個無法逃脫的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