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不凋的記憶重建人造眞實 評《花季未了》
明明是一齣寫實的戲,我們也看到了工作人員爲了「重現」那個年代的味道所做的努力,但綠紗窗像新換上的、食物紗罩像是剛買的、沙發好像從來沒人坐過……,爲什麼只是「物品」寫實,而「質感」及「時間流動」不也一起寫實呢?
PAR /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一個快樂而另一個不快樂 記韋純、KiKi和卡爾維諾的結伴旅行
一樣是旅行,有人盤算著離去的速度,有人卻念念不忘著歸航……
PAR /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後現代社會的現代情懷 評《絕不付帳》
達利歐.弗以現代人演出後現代事,在後現代社會的劇場表達現代的社會關懷,對於審美造景的傳統規範依然有所堅持,這種「批判性實踐」,或許是弗的戲劇所能帶給當代台灣劇場最可貴的啓示。
PAR / 第68期 / 1998年08月號
在求生與厭世之間
五十分鐘的音樂家小傳,余能盛有條不紊地娓娓道來;在穩健的調度下淸楚地呈現;蔣秋娥的《被遺忘的人》揭露的是另一個迥異的世界,不怕犯錯的冒險精神値得讚揚。
PAR / 第68期 / 1998年08月號
人類/舞蹈一思索上帝便發笑
舞以載道的結果若不是語意不淸,便可能爲了服務被過度簡化的人生道理,而將身體曖昧/詩般的特質壓榨、論說化。
PAR /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吃顆「糖衣藥丸」吧!
達利歐.弗在一九七四年完成的《絕不付帳》一九七〇年的《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具有相聯性,也是對當時義大利政局的反應。台灣版的《絕不付帳》也充斥對當前政壇、社會的嘲諷。
PAR / 第68期 / 1998年08月號
將劇場舞蹈化
澳洲表現舞團的舞蹈動作運用及組構如此流暢、活潑、豐富、千變萬化,有如萬花筒般簡單、卻具趣味。
PAR /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極度內省的探索過程 評陶馥蘭獨舞展
在《靈魂的圖像》記錄下,具體完成了陶馥蘭由內向外的尋索,其中一再強調舞蹈在人類集體文明與個人心靈成長的儀式性功能。
PAR / 第68期 / 1998年08月號
爲賦新意強說「戲」 屏風表演班《徵婚啓事──華麗版》
且不論《徵》劇有多少問題和疑點,李國修絕妙大膽的角色扮演,實足以自成一齣耐人尋味的喜劇。然而編導偏偏放棄經營強而有力的戲劇結構,大量附加許多了無新意的議題,硬生生地套入「戲外戲」的彩排場景,破壞了全劇的張力與節奏。
PAR /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來自德國的身體成長與蛻變 「Essen到台北──蔓延張恆莉」觀後
在一波波從美國回來的人群中,出現張恆莉這樣來自歐洲的學習成果展現,敎人覺得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