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25期 / 1994年11月號
歡樂江湖的肥皂懸疑劇 評《査某喜劇II-你爲什麼不愛我》
野台聲音與語言暴露了──渥克雖企圖精練江湖賣藝、歌舞秀場等常民文化,骨子裡卻完全是知識分子的思考邏輯。所謂常民文化只是其取材的對象,而感官的情色娛樂則是引起話題的外衣。
PAR /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一齣令人坐立難安的戲 評《唬唬唬I—榨汁機》的觀衆接受美學
生活經驗或生活點滴直接入戲,直接在舞台上呈現,其本質早已有了轉換,被賦予了新的劇場價値,對觀衆而言,因爲演員在舞台上的現存形象,那仍是廣義的戲的一部份。
PAR / 第25期 / 1994年11月號
流轉於寓言紅黑交替的國度
獨角社藉由一個因左脚生病尋求治癒的旅程,提出亙古之問:人的方向在哪兒?生命何來何往?找什麼東西?一個指標、根源、或終點?
PAR / 第23期 / 1994年09月號
淋漓盡致的音樂洗禮 紐約愛樂兩場音樂彙評
紐約愛樂一向被視爲「問題兒童」,但一旦有了共識後所產生的凝集力,及巨大能量,使人宛如看美式足球或棒球那麼暢快。
PAR / 第23期 / 1994年09月號
爲爵士樂扎根,再接再勵 一九九四爵士藝術節彙評
相較於前二屆爵士音樂節,這次無論在藝人的安排與節目的演出皆令人耳目一新。樂團偶現的參差水準及主辦單位在節目流程的疏漏是美中不足之處。
PAR /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黃梅戲的《紅樓夢》
在旣有的越劇本基礎上,跳出窠臼,卻又在劇情鋪排及舞台處理上陷入虛實扞格。
PAR / 第23期 / 1994年09月號
葛瑞芬長笛獨奏會有感
一場音樂會的演出是台上台下通力合作的成果,來自奧地利的Grafenauer有不凡的表現,將具有女性美特質的長笛吹奏得淋漓盡致,但主辦單位在節目單上的疏失卻是可以避免的。
PAR /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馴(尋?)悍(漢?)豈有便捷計? 評《新馴悍記》
在二十世紀,演出全本的《馴悍記》成了大勢所趨。就「熱鬧」而言,莎士比亞原作所提供的「舞台噱頭」恰到好處,添一分就嫌臃腫;就「門道」而言,在馴悍婦的故事和《馴悍記》之間畫上等號必然會犧牲原作的美感要素。
PAR /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從《過度愛情1001夜之二──一個新娘五個尪》講起 談台灣戲劇舞蹈批評現況
在質和量都不斷提昇的台灣劇場界,我們目前最需要的是一羣「報導先於批評」的評論家,讓他們以劇場的專業知識和訓練,創造一個中肯、踏實、專業的評論空間。
PAR /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批評與期待 師大音樂系交響樂團的「二十世紀之音」
作爲首屆師大藝術節的開場音樂會,「二十世紀之音」有著一股繼往開來的決心;上半場的演出雖有可議,下半場的表現卻値得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