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23期 / 1994年09月號
似曾相識談「過渡」
「過渡舞團」此次的作品突顯水平方向的空間運用,由於主題與舞蹈內容不盡契合,「抽象」與疏離之感油然而生,不過舞作的進行仍富邏輯性而順暢。
PAR /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梳理蕪和菁 從上崑演出看崑劇整本戲的改編
愈能借重折子戲的,就愈能保存崑劇的特色,使人看到崑劇的精華所在;完全沒有折子戲依據的,離崑劇的風格就遠了。這裡說的「借重」,不但借重其文學劇本,更重要的是表演上、舞台美學上的承傳。
PAR / 第25期 / 1994年11月號
重現巴洛克古風 評義大利獨奏家室內樂團
同樣來自義大利,同樣標榜是韋瓦第A. Vivaldi《四季》的代言人,I Musici樂團在音樂的演奏風格上,屬於較精緻典雅型,樂曲的詮釋中肯規矩,整體素質偏向嚴謹。而義大利獨奏家室內樂團的演奏風格,在纖細的詮釋下更多了一份活力。
PAR / 第25期 / 1994年11月號
伊甸初始的輕觸後 《失樂園》觀後餘言
縱觀《失樂園》的四段演出,有台灣失樂園中的虛、實、眞、幻,有極力跨步越界的熱情渴望,更有天堂樂園的夢想和隱約可見的一小點光亮,好以自伊甸初始的輕觸後,輾轉返回失而復得的樂園。
PAR / 第23期 / 1994年09月號
融合生活經驗與想像空間的愛索(ISO)
藝術是屬於大家的。藝術能與人分享,讓人引起共鳴,才是演出者得到最大的回饋。愛索做到了這點。
PAR / 第25期 / 1994年11月號
非舞蹈、非戲劇,是舞蹈又似戲劇 評「台北越界」的《失樂園》
在「越界」的演出中,不同聲音的運用突破了四位舞者的傳統訓練,特殊的舞台設計使編舞者考慮到如何在高斜坡與樓梯上舞蹈,更刺激的是觀衆欣賞舞作時,不要讓標題或舞名來限制你的思緒與感受。
PAR / 第24期 / 1994年10月號
小劇場內的大製作 評台北室內芭蕾〈失落的影像〉
〈失落的影像〉是個大氣魄、企圖心強的作品。創作者在色彩、舞蹈語彙、音樂,和燈光的運用上都別具用心。然而局限於實驗劇場內表演使得作品效果不彰,格局隘小。
PAR / 第23期 / 1994年09月號
《復活(凡尼亞舅舅)》敎育?復活?
台灣近年來的舞台劇太多太多以逗笑爲目的,甚至許多兒童劇劇場的戲也以此爲法足,頗令人憂心。這次《復》劇的選擇沉悶,應是對觀衆的敎育。可惜導演的這個意義深遠的努力未見實現。
PAR / 第24期 / 1994年10月號
「舞蹈空間」讓團員享受自由的編舞空間
大量的生活化動作如果只依原貌放在舞台上,並不能眞正被觀衆「看見」。在放棄技巧性動作的追求之後,應該更精確地探討動作的本質應該如何展現。
PAR / 第24期 / 1994年10月號
梅哲,卡門相映紅 「南歐風情」音樂遊
就整晚的表現而言,梅哲一直在塑造音樂的「美」,無論是熱情的作品、或是戲劇性作品,如果說聲樂上有美聲唱法,梅哲給我們的感受,就是「美聲」的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