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評論
PAR / 第26期 / 1994年12月號
以獨特的舞姿向前人致敬 評瑪麗.書娜的《牧神的午后》與《春之祭》
《春之祭》顯示瑪麗.書娜的編舞手法是極簡潔成熟的,舞者獨特的技巧與動力感足以和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相抗衡。她着重於以動作和姿勢的變化來探索生命的同時存在與神秘。在多種不同版本的《春之祭》中,瑪麗.書娜是極具特色的。
PAR / 第26期 / 1994年12月號
風動於舞與戲之間 《風動之舞Ⅰ──戲》的謎思
戲劇與舞蹈工作者的跨刀合作,結合了更多層面的媒介與才華。由這次風動舞蹈劇場的展演,可看出新生代創作者的特殊理念和開創新局的雄心。
PAR / 第26期 / 1994年12月號
林氏風格、舞台生命的承續 評雲門舞集一九九四秋季公演
在林懷民的新作《流浪者之歌》裡,緩慢,是整支舞的質地,但在一個多小時的長度裡,編舞者如何在持續的緩慢裡,除了塑造身體風景之外,更深入地萃取出緩慢所能積澱出的生命質地,而不使緩慢成爲一種沈重的閱讀方式,是編舞者的一大考驗。
PAR / 第26期 / 1994年12月號
悠遊於世界舞壇 摩莉莎.芬蕾(Molissa Fenley)獨舞展
摩莉莎對生命存在的樣態所作的探索是本質而不是表象的。如此內省的觀照或許不容易爲一般觀衆所接受,但卻是非常誠懇而紮實的。
PAR / 第26期 / 1994年12月號
時間盡頭之撼慟 評黎海寧的《時間盡頭之舞》
《時間盡頭之舞》深沉浪漫,將時間盡頭,生命也不復存在的浩瀚跳得淋漓盡致,不論是舞者的演出,樂師的演奏,還是台前幕後燈音、佈置、各種技術支援,都竭盡心力,實在是一個高水平的製作。
PAR / 第26期 / 1994年12月號
詩的心靈饗宴 記傅聰鋼琴獨奏會
相較於上半場舒曼《大衞同盟舞曲集》的中性演出,傅聰遇上了蕭邦堪稱是如魚得水,彈至情緒亢奮之處,文弱的傅聰也不禁從喉底猛然「嗯哼」起來。雖然演奏至中段時,在體力上稍顯不繼,但最後四首的表現反而是放手一搏,彈得絲絲入扣。
PAR / 第26期 / 1994年12月號
誰被收編? 談「人間劇展」的弔詭性
文建會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共同主辦的第一屆「人間劇展」,五個劇團接迭上場,相繼落幕,只留下了一堆話題,給「小劇場活動」憑添不少論述的材料。其中最引人爭議的是「收編」這個話題。
PAR / 第23期 / 1994年09月號
更古樸、更接近古代中國傳統本色的現代舞劇 評黎海寧九四新版的《九歌》
黎海寧以絕不隨波逐流,力求自成一家的手法,創作出與詩歌《九歌》意象相通,卻更生活、更自然、更能引起觀衆共鳴的舞蹈。
PAR /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仙氣下凡,雅俗共賞 觀賞上海崑劇團訪台演出
崑劇的題材雖然都屬歷史古裝戲,與現代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但「上崑」的演出,仍然能夠提供十足的娛樂與藝術感受。
PAR / 第25期 / 1994年11月號
純正俄羅斯貴族傲氣 聖彼得堡愛樂
該團扎實的特大型編制,把舞台用得寸步難行,樂團從開場的蕭士塔高維契《慶典序曲》就顯示雷霆萬鈞之勢,從弦樂、木管到打擊樂與銅管,都是悍將級的樂手。總奏音量之大,捲天震地而來,令人如臨當年德軍包圍的列寧格勒戰地現場。指揮塔米卡諾夫處理樂曲是理性、條理井然的,再長大的樂曲在他的「剖析」之下,完全不覺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