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畫特輯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身體串起的流轉

就整支舞作的編排而言,林文中成熟地掌握了動作的節奏,並循序地運用不同人數的舞者組合與空間配置,使舞作於縝密的結構中進行,手法熟練卻不落俗套。至於結尾前的高潮,顯示出編舞者的肆意和爆發力,也是對舞者體能的一大考驗。《長河》一作的副標題「身體最長的一天」,至此真真實實地可被感受到。

PAR /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雙十周年 力晶佳映 專訪力晶集團創辦人黃崇仁

對藝術贊助推廣向來不遺餘力的力晶科技創辦人黃崇仁,對藝術文化的喜好眾所皆知,而旗下力晶文化基金會在耕耘國內藝術環境上更是用心良苦,除了規畫一系列針對偏鄉學童辦理的藝術欣賞之旅,也持續贊助年輕藝術家們的創作。今年適逢力晶科技廿周年與基金會十周年,黃崇仁特地贊助指揮大師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再度訪台演出,與樂迷一起歡欣以樂慶生!

PAR /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詩人繆思跨越六十年 以詩入樂立體展現 「詩人的繆思—余光中詩歌音樂會」

知名詩人余光中,生命史迆邐中、港、台、美等地,六十年創作生涯累積的詩、散文、翻譯、評論,建構出其文字四度空間,亦成其巨擘地位。十月下旬在台北登場的香港週「詩人的繆思—余光中詩歌音樂會」,以十四首余光中的詩作,邀請晁岱健、曾葉發、陳偉光、鄧樂妍、陳家曦、趙菁文等中港台三地作曲家創作編曲、由香港音樂家演唱,演出將如何立體展現詩人的詩言詩韻?令人期待!

PAR /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以無言舞動崩毀的世界 《舞.雷雨》重塑曹禺曠世經典

由香港導演鄧樹榮與編舞家邢亮、梅卓燕於二○一二年共同創作的舞劇《舞.雷雨》,取材自中國劇作家曹禺成名作,不著一詞,完全以肢體敷演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與情節,讓錯亂時代的崩毀世界,驚心再現。《舞.雷雨》將在十月份「香港週2014」活動隆重登場,讓台灣觀眾有機會透過舞蹈肢體,再次認識這個劇場經典。《舞.雷雨》同時為「2014關渡藝術節」的參與節目。

PAR /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兩年一度的藝術饗宴 別開生面的舞台風景 2014香港「新視野藝術節」 十月中啟程

今年第七屆的「新視野藝術節」,一如以往為表演藝術愛好者準備了多樣的藝術佳餚,舞蹈方面除了三檔曾在台灣演出的節目,還有進念.二十面體製作、邢亮與黃大徽演出的《無|雙》;戲劇方面則有藝術節首度監製的易卜生的名作《海達.珈珼珞》,日本名導蜷川幸雄與埼玉金世代劇場的《烏鴉,我們上彈吧!》。另外,還有道地「香港製造」——甄詠蓓戲劇工作室的《黑色星期一》、一舖清唱的《大殉情》與香港話劇團的《感冒誌》。繽紛菜色、創意演出,一場藝術盛宴就此展開……

PAR /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切線輕觸圓周:《運動之後》的兩種運動

關鍵或許正在於「身體運動」是否能源源不斷摺曲「社會運動」,此亦即為何碧娜.鮑許可以「輕觸」三一八學運,一如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譯者的職責〉中所用的切線與圓周之比喻。碧娜.鮑許教會我們一種輕盈與逃逸的可能,不陷落在圓周的既定範疇中「圓」地打轉,而能輕切圓周,在交會處創造摺曲點,奇異而不可預期。

PAR /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勇闖秘密基地 藝術大進擊! 2014桃園地景藝術節

二○一四年的地景藝術節,在曾為保衛台灣安全而存在的神祕海軍桃園基地特有景觀烘托下,伴隨陽光、冒險、探索與體驗。以遼闊的基地為場域,邀請國際知名戶外藝術作品,展現桃園的活力與熱情。本次策展理念為「以藝術為媒介,融入在地特殊時空」、「多面向藝文活動,構築民眾參與氛圍」、「開放海軍桃園基地,展現桃園航空文化」、「提升藝文生活,積極接軌國際」。 今年的藝術節破天荒將國際大師李真、洪易、張洹、徐冰、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的作品在軍事基地共同展出,為國際上首例。期望引領民眾自文化藝術角度,體驗與基地內自然環境的微妙平衡與互動。

PAR /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臺北紐約之小王的後宮任務》 一夫三妻的瘋狂喜劇 花雅劇坊創團作 兩岸三地精采卡司同台飆戲

以「創新多元的表演藝術來推廣劇場」為創團宗旨的花雅劇坊,將於十月初推出創團作《臺北紐約之小王的後宮任務》,邀請了兩岸三地的夢幻卡司——王柏森、Janet、楊紫嫣、侯怡君、唐從聖,同台飆演這齣一夫三妻加司機小王的瘋狂喜劇,編導王敬聰期待讓觀眾笑著走出劇場,還想讓觀眾在這部戲裡也看見某部分的自己。

PAR /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鳳凰戀老枝 昂揚奔晴空 臺南文化中心卅周年

有一說,台南,曾經就是台灣。這聽來氣派而又令人玩味的一句話,濃縮了數百年來,台南作為長時間的政經中心,府城之所以為府城的歷史意義。 一九八○年代,是台灣意識、本土意識高漲的年代。在文學上,熬枯受淡,信奉「沒有土地,哪有文學」的葉石濤先生,完成《台灣文學史綱》一書,成為「台灣文學研究的見證者與奠基者」。那也是傳統產業現代化的十年,機械化與企業多角化的新經營模式,為台南的鹽業帶來新的困局與變局,機械化鹽灘計畫使得承曬工與雇曬工們紛紛失業。當然,有落就有起。在安平,塑膠業及玩具製造業大展鴻圖,在中正商圈,名建築師李祖原設計的「臺南中國城」開啟十年繁華光景,成為台南人的消費記憶。 趁這次的特輯製作,訪談了詩人、作詞人鍾永豐老師,他說,「台南恐怕是全華人地區,後現代與前現代接合得最舒服的地方。」 舊與新,傳統與現代的並置,向來毫無違和地存在於台南的城市肌理、日常情調。老靈魂,從來就是文化古都的精神內核。台南人暗示我們,「務實而優雅」才是生活的姿態與節奏。 創建於一九八四年的臺南文化中心,是府城最早的現代化表演場館,也是標誌在地表演文化生態發展的重要場域。走過卅年,它如何在優雅務實的台南人文化生活中,接合古今,展望未來?且讓我們藉由這次特輯,一同探尋……

PAR /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文化的古都 表演的重鎮 臺南文化中心創建與發展

一九八四年創立的臺南文化中心,是文化古都台南的第一座現代化展演場館,包含了國際會議廳、音樂廳、展覽廳,也是當時極少數能夠讓表演團體將運輸道具舞台的卡車直接開到後台的劇場。走過開拓觀眾的艱困,卅年來以「以活動養活動,以節目養節目」的營運方式推動票房;○九年更改裝國際會議廳為「原生劇場」,讓年輕的創作者、中小型演出、團體,有了新的揮灑空間。走過卅年的臺南文化中心,如何走向下一個卅年,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