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聆聽孤獨 舞蹈共伴--談艾曼紐.蓋特舞作
原本唸音樂修習指揮、廿二歲才開始正式習舞的編舞家艾曼紐.蓋特,卻能從以色列出發,進而在法國舞壇崛起,可謂傳奇。他的舞蹈最引人矚目之處當是身體、空間與音樂/沉默因即時互動而生產出的張力與情緒,清楚指出舞蹈創作各個元素互為表裡之處,以及這些元素本身就具足擁有召喚與釋放潛藏慾望的能力。
PAR /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迴身於無垠之知--窮其身舞向Gnosis的阿喀郎
從遙遠的大不列顛迴身面對這一種揉雜了歷史、政治、宗教而生成的肢體語彙,年輕人阿喀郎穿上樸素的長袍,回歸卡達克傳統的敘事藝術,在《靈知》這支作品中,故事的主角是摩訶婆羅達神話中著名的王后甘陀麗,她為了自己失明的丈夫,自願矇住雙眼一同度日。然而從作品的主題可以窺見,阿喀郎轉化卡達克原有的宗教愛戀內涵,是靈知、而非神祇,才是藝術追尋的終點。
PAR /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如戲人生,一瞬之光--絕世坤生—孟小冬
梅蘭芳與孟小冬,一個是「四大名旦」之首,一個是眾人仰望的「冬皇」,兩位當年都是叱咤菊壇的藝術家,但就如同陳凱歌的電影《梅蘭芳》,孟小冬只是點綴這位一代京劇名伶感情軼事的八卦花邊,梅蘭芳的一生中,少了孟小冬,他的故事依舊精采,說的、寫的、演的,百年不散。反之孟小冬的生命裡少了梅蘭芳,就像缺了一角的圓,不夠完整。這或許這就是梨園女人的宿命吧,孟小冬在戲曲史上留名,並不僅僅在於她的戲唱得好,更基於另外兩個原因,一是孟小冬的崛起,為女演員在京劇舞台上爭得了應有的地位,二是戲台下,她與生命中的幾個男人的傳奇故事。
PAR /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回眸」與「追尋」--關於京劇歌唱劇《孟小冬》
全劇以「臨死前出竅的靈魂,回顧自己一生」的方式敘事。戲一開頭,孟小冬已瀕臨死亡,靈魂游離出軀殼,回看一生。音聲光影交錯中,杜月笙踏踏實實的存在,梅蘭芳,卻是想拋撇想遺忘、卻揮之不去、時刻上心的璀璨陰影。因此,劇中杜月笙請到唐文華真實扮演,梅蘭芳則是浮動的影像。 戲裡孟小冬的一生,是一段「追尋聲音」的旅程。這段生命旅程,「費盡了心血用盡了情」,她所歷經的兩段愛情,我以京劇唱腔藝術來貫穿。
PAR /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這裡是S塔拉,過了河,還是S塔拉--莒哈絲起死回生的文本默讀
填滿時間最好的方法就是毀壞它。 ——瑪格麗特.莒哈絲 她問你有沒有看過海,問現在是白天,還是黑夜。 你說太陽正要升起,但一年這個時候還要很長一段時間整個天空才會完全明亮。 她問你海什麼顏色。 你說:黑的。 她說海從來不是黑的。你一定弄錯了。 你問她覺得是否會有任何人會愛你。 她說不會,可能不會。你問:是因為死亡嗎?她說:是的,因為你的感受如此遲鈍而渙散,因為你說謊而且還說海是黑的。 接著她沈默不語。 ——《死亡的惡疾》
PAR /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跟著莒哈絲的創作進行式--徐堰鈴《沙灘上的腳印》 劇場折射小說文字氛圍
《沙灘上的腳印》是在完整版的《勞兒之劫》登場前,隨工作進程應運而生的第一部曲。從小說文本轉換到劇場空間,導演徐堰鈴打一開始便設定要和兩名編劇與現場音樂一起工作,將描摹內心的小說文字落實「在場」:「我想讓這個作品暴露在一種創作的進行式裡,甚至劇名也可以叫做『莒哈絲式』,因為沙灘上的腳印可以是角色、可以是路人,更可以是莒哈絲的…在還沒被沖刷淹沒前…」。
PAR /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在莒哈絲的墳上起舞--林如萍《Kalpa:時光之劫》 一場音樂性的感官之旅
《Kalpa:時光之劫》的文字濃度並不高,文本構成像是舞譜,角色對演員來說幾乎無跡可循,表演的加強與演練,為的是完成感受性的細節,一個表演、一個眼神、一個語調,都需要非常細微的經營,感官之旅取代了理性邏輯的推敲。導演林如萍企圖以演員的身體、聲音、影像和空間,構築一個音樂性十足,綿密細緻的「S塔拉」。
PAR /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想要「長大」,需師徒同台競藝,傳統藝術綻放青春風華--大師經典.青春好戲-2010年傳統表演藝術節
由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主辦的「二○一○傳統表演藝術節」,今年特以「大師經典.青春好戲」為主題,除了向畢生為傳統藝術奉獻的資深藝師致敬,看見他們畢其一生淬煉而成的豐厚表演層次與內涵外,更期待年輕一代的後輩藝生、新秀子弟勇於表現其個人特質,展現燦美青春的戲曲風華。
PAR /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旅歐舞者經驗談--受編舞家尊重 創作激盪同行
遠赴歐洲發展舞蹈之路的台灣舞者,除了浸淫豐厚文化底蘊的人文環境,工作過程中,多樣化的訓練、對舞者創作能力的重視、編舞家的尊重、有保障的工作環境,都為他們帶來全新的激盪與體驗。
PAR /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旅歐編舞家經驗談--創作氛圍開放動人 制度良好無後顧之憂
隨著德國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熱潮,開啟大家對歐洲劇場藝術的新意象,同時也吸引台灣部分年輕的編舞者與舞者前往歐洲尋夢。這些在歐陸發展的編舞家,均同意歐洲舞壇涵納多元的環境、開放而交互激盪的創作氛圍,讓編創過程更形趣味、作品更富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