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從僵固到流動 從藝術到商業--中國小劇場迎向三十年

中國的小劇場運動很快將邁入三十年,年過七十的大導仍有新作問世,中生代的導演們確立了風格,新生代的導演們則在剛剛開放的市場中試水溫。北京的小劇場戲劇會怎麼走?資金倒不是問題,而是要看這些獲得資源的創作者,最終的藝術選擇。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號

王嘉明 何需論大小? 就是「玩」空間!

對於從小劇場到大劇場,這種單向、類似達爾文進化論的調調,王嘉明不是很贊同,抗拒國內這種「大、小劇場」的分類,似乎傳達著某種優劣之分,或類別之分。自承「我是走一走,突然一抬頭,才發現,喔,這裡就是大劇場啊。既然進來了,就玩玩看。」依舊做自己想做的,說來似乎帶點戲謔、漫不經心,其實是他對大小製作一視同仁的態度,同樣都得認真、盡情地創作。  

PAR /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林兆華 從形式到表演 堅持前行的先鋒

林兆華可說是近代中國戲劇發展最重要的導演之一,開啟了八○年代以來的實驗話劇和小劇場風潮的他,三十年來持續在劇場中實驗創新。林兆華的重要性不僅在於他導演了許多歷史之作,如《絕對信號》、《車站》、《狗兒爺涅槃》、《哈姆雷特》、《趙氏孤兒》等,這些作品在不同階段不僅扮演了先鋒者的角色,也引起思想和美學上的爭議和觸及中國當代劇場的重要問題,例如對導表演方法的再思考與嘗試,以及戲曲美學的現代應用等。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號

符宏征 在有限環境下 創造更多能力

關於跨越多樣媒材,樂於嘗試不同劇場形式的表達,符宏征笑說:「有機會接戲就接啊,當成工作。」符宏征口中的「工作」這樣區分:受邀合作,先呼應對方的需求;而動見体主動推出的作品,則回到實驗性較強的領域。符宏征直言:「我們這一代要以專業導演的身分生存,不容易。」他更在意的是:「要在極有限的環境下,創造更多能力!甚至變成藝術製造業,或當我是一個『工匠』都很好。因為工匠有專業能力,可以生存。」

PAR /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孟京輝 形式實驗不斷 最具票房魅力

作為中國早期的「先鋒派」導演之一,孟京輝卻能在不斷的劇場形式實驗中,發展出驚人的票房魅力。他的作品多以形式進行一種擦邊球的挑釁,諷刺中國人習以為常的假道學;更能以突破傳統主題的作品,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心。現今他更涉足劇場經營,擁有檔期與場地的主導權,除了讓他創作上更有發揮空間,更有利於栽培新一代的劇場演員。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號

呂柏伸 面對大眾口味 自然心看待

在歷練多次大劇場的經驗後,面對普羅大眾的看戲口味,呂柏伸則以自然心看待,「如果有兩千個觀眾喜歡看我的戲,那也沒有非要追求到八千個觀眾。」雖然從小劇場跨足到大劇場,他看待作品的標準絕非以數字作為考量,「台灣的劇場不應該認為從小做到大才叫做成功。」

PAR /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李六乙 跨足戲曲與戲劇 雙刃揮灑革新

李六乙是話劇和戲曲的雙棲導演。在戲曲方面,他不但是公認導演戲曲種類和數量最多的話劇導演,也是少數真正能掌握戲曲精髓和技術的話劇導演,他的「新戲劇」系列戲曲,透過現代戲劇手段解構舊有程式在表演脈絡中的意涵、並進而產生不同意義,對有為戲曲革新做出劃時代成果。在現代戲劇方面,他以「純粹戲劇」的理念,嘗試找到人的精神典型,對李六乙來說,人的精神典型要比人的社會典型來得更為強烈和重要。  

PAR /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王曉鷹 深究文本內涵 嚴肅詰問生命

除了林兆華以外,在八○年代實驗話劇運動中佔有一席之地的話劇導演,至今仍活躍於話劇舞台的恐怕就屬王曉鷹了。雖出身於八○年代的實驗導演之列,但他從九○年代後至今的導演風格趨於沉穩,不再汲汲於劇場表現形式的探索,而以詮釋嚴肅和具深刻生命意義的戲劇文學作品為其舞台創作的核心。王曉鷹的戲劇中的文學經典、嚴肅的題材、幾乎不用大明星、不取悅觀眾、也無廉價笑聲,這在當前過度商業化的中國話劇舞台的確是鳳毛鱗爪。

PAR / 第213期 / 2010年09月號

專訪中國新銳女導演--田沁鑫:我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尋找自己

人物小檔案 ▲ 中國當代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女性導演,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現任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 ▲ 導演作品:《生死場》、《狂飆》、《趙氏孤兒》、《紅玫瑰與白玫瑰》、《明—明朝那些事兒》、《斷腕》、《驛站桃花》、《趙平同學》。 ▲ 戲曲作品: 京劇《宰相劉羅鍋》(林兆華合導)、《關聖》、崑曲《1699桃花扇》,越劇《結髮夫妻》。音樂劇:《迷哥》、《白頭葉猴》。,電視連續劇《生死橋》等。 ▲ 出版作品:《我做戲,因為我悲傷》、《田沁鑫的戲劇場》、《田沁鑫的戲劇本》。

PAR /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大陸喜劇之王,誰能笑傲稱長?--趙、郭、周各逞伶牙 與時代並進爭勝場

茫茫九派流中國,浪下三吳起白煙。古來滑稽,孰為魁首?今日笑星,誰是班首?訪雕梁畫棟,問市井坊間,當下喜劇之王為何?屈指數來,由南而北,則非東北趙本山(小品)、京城郭德綱(相聲)、海上周立波(脫口秀)莫屬。 憶往昔,草根趙本山揭竿而起,笑遍天下無敵手,壓軸春晚十一載,終成一代霸主。郭德綱以三寸不爛之舌,口誅筆伐,舌戰群儒,亦一世之雄也!而少壯周立波自創海派清口,嬉笑怒罵,出口成章,遂成鼎足之勢。然此三人,如三角演義,譽滿天下,謗滿天下,尊之如偶像,鄙之如棄屣。是是非非,何去何從,公案難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