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演奏最重要的就是發自內心重現音樂」-- 阿胥肯納吉 追求自由的音樂之路
國人相當熟悉的俄裔鋼琴家弗拉基米爾.阿胥肯納吉(Vladimir Ashkenazy),暌違台灣已經數年,將於十一月中與兒子沃夫卡(Vovka Ashkenazy)來台舉辦難得的父子同台鋼琴二重奏音樂會。趁此機會,我們再次來認識這位國際大賽長勝軍、鋼琴錄音天王、知名指揮家,在他的人生與音樂路上,是什麼信念讓他堅定不移?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專訪鋼琴二重奏兄弟檔--戈琛貝爾格兄弟:我們練鋼琴,就像刷牙一樣習慣
去年在全德青年音樂家比賽以滿分拿到冠軍的「戈琛貝爾格二重奏」,雖然還是青春洋溢的年紀,卻以精湛的琴藝擄獲國際樂壇的目光,原來他們的來頭可不小——出身音樂家庭的他們的媽媽就是知名俄裔鋼琴家、曾多次訪台的莉莉亞.齊柏絲坦。在均為音樂家的父母帶領下,兩人走上音樂之路似乎理所當然,但為何會組成鋼琴二重奏呢?就讓這篇透過e-mail的專訪來讓讀者先認識這兩位樂壇明日之星。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陳炳釗的「消費三部曲」最終章--《哈奈馬仙之hamlet b.》 借屍還魂的前衛經典
《哈奈馬仙之hamlet b》敍事的時空設在當下與未來之間,一些目前正在發生及即將發生的文化產業狀況成為了敍事的場景:大中華市場、一百場巡迴、明星與粉絲、超級大劇院……可這絕對不是揶揄或諷刺,我們渴望要做的是,把一個急切的社會議題放置在舞台上,在觀眾的面前。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取材印度古老「射日」神話--《沒日沒夜》 一則隱喻的政治寓/預言
《沒日沒夜》來自印度東北Manipur省撰寫文學,以詩和散文的方式寫成的古典文學劇本。故事中兩個太陽兄弟輪流執政,人民卻在其中受苦,暗喻人民被兩個強大力量左右拉扯著。詩意中的人物階級關係,利用風格化的演員身體將角色的情緒外顯和誇大,同時代表著傳說中的太陽及現實中的君王,在「預言」與「寓言」的層層鋪陳互相隱喻下,開展出一豐富的文本層次。
PAR /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女性觀點切入希臘神話--《遺忘的旋律》探索記憶、愛情與親情的人生習題
《奧菲斯與尤麗狄絲》這則希臘神話曾多次透過不同藝術媒介改編,但大多數都以奧菲斯為主要敘事觀點。唯一的例外是由德國詩人里爾克的一首詩,將尤麗狄絲的死亡,描繪成一個讓她更完整、更圓滿的狀態。這首詩給了少年時父親就過世的茹兒創作靈感,讓尤麗狄絲可以在地獄遇見自己的父親。她將她自己的生命經驗,融合對文學作品的獨特觀點,寫出這部兼具強烈神話色彩及細膩情感流動的《遺忘的旋律》。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號
傳統清音 踏出勾欄的美麗探險
王心心的南管跨界實驗 南管音樂家王心心,雖然一身傳統氣息,但在創作的路途上,卻是開放不拘的。從與現代舞合作的《昭君出塞》、《琵琶行》,到近期將上演的兩檔演出:與歌劇導演漢柏斯合作的《羽》及與指揮家簡文彬、導演魏瑛娟合作的《時空情人音樂會》,跨界的實驗讓王心心一次次嘗試超乎以往的南管演出形式。而她最在意的,仍是在這些跨界的實驗中,找到讓鍾愛的南管音樂,與時代俱進的路途。
PAR /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音樂重鹹劇情熱辣 善惡之間的強硬對比--音樂劇《變身怪醫》的創作背景與特色
所謂「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善哉斯言,人們也許對外在事物有克服萬難的毅力,對掌握自己卻經常猶疑不定,甚至懷疑到底哪個才是真的自己。過往有許多以主角具多重個性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唯《變身怪醫》Jekyll & Hyde把這個構想推到極端:服藥就可以把人性中的善惡分離開來,在人體內輪流執政。 面對這個永世無解的人性議題,《變身怪醫》提供了一種搔到癢處的趣味。觀眾一邊鄙惡劇中刻意塑造的暴力、血腥,卻又從中嚐到嗜血的刺激。如果這部劇不是那麼麻辣,票房恐怕不會那麼好,這豈不是台上、台下齊變身嗎?弔詭啊。
PAR /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從電影到音樂劇 《變身怪醫》分身多重--史蒂文生經典小說 多重人格的代名詞
從英國小說家史蒂文生筆下的《化身博士》,到一九三一年讓男主角拿到奧斯卡金像獎的黑白默片,到即將在台灣演出的音樂劇《變身怪醫》,這個故事就像它自己一樣分身多重,人性心理的探索,善惡之間的辯證,都讓它成為創作者最愛發揮的題材。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號
正視市場考驗 劇場中生代的大舞台挑戰
台灣劇場界「世代斷層」警報解除了嗎?持續在中小型劇場耕耘的劇場中生代編導如王榮裕、呂柏伸、符宏征、王嘉明,今年紛紛將作品推上大劇場。雖然對他們而言,從小劇場到大劇場不是唯一選項,也不是截然二分的優劣分類。但當表演藝術只是娛樂市場的選項之一,面對商業行銷越來越緻密的手段,市場考量與創作理想的天秤如何平衡,或許是這群中生代導演的劇場之路,所面臨更大的挑戰。
PAR / 第212期 / 2010年08月號
王榮裕 揮灑胡撇仔戲 大舞台上造里程碑
從嗆辣衝撞的《古國之神—祭特洛伊》、《群蝶》,到近幾年融合歌舞、老歌、綜藝雜耍的《浮浪貢開花》系列,此中的種種轉折,導演王榮裕自認是「大部分的創作者必經的階段」。四十歲得子,改變了他的創作脈絡,從自身根源中尋索,找到台味十足的「胡撇仔戲」路線,九月將把大型歌舞劇《大國民進行曲》搬上國家劇院大舞台,更是一次「里程碑」級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