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累積創作力量 期待更多新樂章
透過創作,才能累積屬於我們的音樂文化!各大樂團每年樂季節目中推出的委約創作質量,自然也是觀察在地音樂發展的的指標。新樂季中,NSO與國臺交都推出二至三首的國人作品首演,北市國也以新作首演慶祝十月。令人期待未來各團能在這部分加把勁,展演更多國人的樂章。
PAR /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十個面向,讓你認識手風琴
手風琴是怎麼演變來的?它是不是有很多種類? 它的發聲原理和構造是什麼?怎麼能夠有那麼大的音量? 還有還有,手風琴的指法和鋼琴一樣嗎? 左撇子或右撇子拉起琴來有沒有影響?眼睛瞄不到琴鍵要怎麼彈? 您對手風琴的所有疑問,讓十個面向的解析來清楚地回答!
PAR /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解構《天鵝湖》—貼近經典的五條捷徑
不管你懂不懂芭蕾或有沒有看過芭蕾,你應該都對《天鵝湖》這齣舞劇不陌生——不管是對柴科夫斯基淒美的音樂,或是天鵝舞者優雅動人的純白舞姿。這齣古典芭蕾裡經典中的經典,是如何歷經時代淬煉,在觀眾心中留下無可取代的地位?我們又要如何去欣賞這齣不朽傑作?透過俄派芭蕾研究者李巧老師的專文引路,讓我們踏上了解《天鵝湖》的五條路徑……
PAR /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跟著移民走 漂泊天涯唱心聲
手風琴實在是個貼近人民的樂器,它並不喜歡演奏專屬於王公貴族的宮廷音樂。手風琴彈奏的不是雍容典雅與高貴華麗,而是屬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印象與真實感受。隨著辛苦的人民到各處討生活,手風琴也跟著流浪到世界各地,有的甚至成為演奏當地音樂的重要樂器。
PAR /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成為芭蕾伶娜的代價— 一探芭蕾舞者的職業傷害
透過電影《黑天鵝》,我們看見主角在練習過程中心情沮喪地面對不斷的跌倒、腳趾甲斷裂……電影的鏡頭語言總是充滿戲劇張力,然而卻也反映了舞者某些真實的生活面貌,也揭開了光鮮舞台幕後的面紗:想成為一名完美的芭蕾伶娜,需要付出多少代價?
PAR /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聽的人多 學的人少 流洩街頭的孤獨樂音
不論是源自日本文化的那卡西、來自歐陸/南美的探戈,在台灣還是被視作業餘者的樂器。從日據時代的發展至今,兩股在台灣的手風琴文化也未傳承,反而像兩條平行線般各走各的,更讓台灣的手風琴師至今還是呈現著「單打獨鬥」的局面。也許這就是手風琴的孤獨與浪漫,手風琴師的流浪宿命吧!
PAR /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台灣三團精采上陣 國際好手齊聚一堂
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台北打擊樂節」今年邁入第七屆,並更名為「台灣國際打擊樂節」於全國擴大舉辦,邀請國內打擊樂團共襄盛舉。開幕音樂會仍由朱宗慶打擊樂團上場,將演出多首國際名家曲目。兩個應邀演出的國內團隊是「十方樂集」及「1002打擊樂團」,也將分別與國際樂壇的打擊樂家合作,展現台灣打擊樂的豐富實力。
PAR /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經典與變奏—《天鵝湖》的八種版本
柴科夫斯基的舞劇《天鵝湖》自從一八七一年在莫斯科波修瓦劇院演出,也已經有一百卅多年,但事實上今日演出的版本是奠基於一八九五年,由佩堤帕及伊凡諾夫重新編排舞蹈,在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基洛夫)劇院演出的版本。許多知名舞團、頂尖編舞家都曾詮釋過《天鵝湖》,以下就不同舞團門派推薦舞迷們聆賞各詮釋版本,一探芭蕾伶娜/王子的超凡舞技如何締造經典地位。
PAR /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日韓展現文化特色 以色列型男默契出擊
這次參與TIPC的亞洲團隊,有來自韓國的首爾打擊樂團、日本的岡田知之打擊樂團,以及以色列的皮卡度擊樂二重奏(PercaDu)。三組團體都是該國知名度最高、最具權威性的打擊樂團,也都曾受邀參加TIPC演出。
PAR /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簡阿忠 玩賞研究又改裝 給手風琴一個「家」
手風琴的收藏達人簡阿忠,家中的手風琴收藏多達四十幾台,有西德、東德、義大利琴,有小巧可愛為兒童、女性專用的手風琴、也有左右手都是按鈕的巴揚琴。因為學口琴而與手風琴結緣的他,收琴、玩賞琴、也研究琴,甚至成為台灣少數幾位會維修手風琴的師傅。簡阿忠的家也是琴友們聚會的交流站,在收藏手風琴的時光當中,簡阿忠也同時「收藏」了修琴的經驗與同好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