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專題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視覺與聲響 構築奇幻戲劇饗宴 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與音樂家
「我從來就不喜歡戲劇,敘述故事與心理劇從沒能引起我的興趣。」此話出自前衛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之口,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在他的舞台上,語言退位、敘事消失,有的是肢體、聲響、燈光,在如樂曲般細心譜寫演奏的過程中,給予觀眾強烈的震撼。即將於三月初由柏林劇團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的《彼得潘》,是威爾森與法國音樂組合CocoRosie合作的作品,威爾森似的奇幻世界,將再現台灣觀眾眼前……
PAR /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柏林劇團 為當代人創作的戲劇空間 專訪柏林劇團戲劇總顧問尤塔.費伯斯
由於創辦人戲劇大師布萊希特,柏林劇團一向被視為德國劇場的重要地標,是戲劇人訪問柏林的必然朝聖之地。在海涅.穆勒之後,於一九九九年接任總監的克勞斯.派曼,讓柏林劇團從停滯狀態重回門庭若市,雖然派曼常被批評為保守,但在與他共事多年的劇團總戲劇顧問尤塔.費伯斯眼中,派曼有其堅持,對他而言,戲劇傳承正是柏林劇團的精神所在。費伯斯強調,柏林劇團不是博物館,而是為當代人創作的戲劇空間,為那些真誠地相信透過藝術,可以引發正面效應的人而作。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好好學習,原創華文音樂劇就靠你!
在心為志,發而為詩, 情動於衷,而形於言, 光靠言語不夠表達, 於是就唱吧、跳吧!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音樂劇在華文地區, 有了教學體制、有了新血加入, 人力資源穩定成長、 各種能力值也漸達標準。 來自歐美的種子,在華文世界, 會開出什麼樣的奇花異草? 外來種,如何植栽能長得好? 怎麼教、學什麼、往哪長, 該靠攏市場或該完全移植, 要深入理論或以實務優先, 原創,不是石頭裡蹦出來的悟空, 是建立在各種文化脈絡體系之下, 奠基於各種養成交匯的土壤之中。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深化訓練打基礎 望向華文音樂劇大未來!
音樂劇的源起在歐美,但在有著完全不同歷史文化、審美觀點、敘事方式的華文地區,音樂劇這樣的演出型態該怎麼運用、轉化、變革、扎根?從一九七二年香港製作了第一齣原創華文音樂劇《白孃孃》迄今,許多創作者從製作中學習、在跌跌撞撞間調整策略,時至今日,對人才的特殊要求,也終讓音樂劇訓練進入校園成為正式課程,然而,音樂劇由誰來教?學了什麼?在這個逐步確立的系統之下,必然將影響未來各華文地區音樂劇的發展方向。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紮實的學習 演唱跳練基本功 多多創作展身手
音樂劇的製作「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要能唱、能演、能跳,還要能創作?從上海戲劇學院音樂劇系與臺灣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的課程看來,首先入學的學生都必須具備演、唱、跳其中一項或多項能力作為要件;除了深化這三項能力,跟上海戲劇學院不一樣的是,對師大來說,培育音樂劇演員僅是其中一小部分,以戲劇、舞蹈、音樂的全面理解為底,不論最後用什麼樣的形式發表,只要是有關音樂劇的創作,就是目標。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製作的精進 環環相扣下的不可不知
作為一項當代綜合表演藝術產業,音樂劇的工作者不止是管好自己的分內表演或技術項目,所需要了解的比你想到的更多:對歷史脈絡、概念構成與演出整體呈現,都得有真正深入的了解,因為環環相扣的種種因素都會影響最後舞台上的表現,充分的溝通與理解絕對必要。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撒嬌女王》 四人飾多角的挑戰
導演何念舞台劇《撒嬌女王》以華文地區四個城市裡的愛情故事、由八位演員串搭組合的方式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也造就了音樂劇版的出現。音樂劇版由四位演員串演原劇多個角色,演員必須從舞台形體或改變聲音的姿態著手塑造角色質地,是相當大的考驗,而為角色量身而寫的音樂,藉歌詞展現劇情的方式,都讓演出更貼近真實。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利維坦 2.0》 男孩們回來了!
走過了《新社員》的青春校園浪漫風,「前叛逆男子」的「BL音樂劇」二部曲《利維坦2.0》標榜科幻、電子,一樣是男孩與男孩的故事,卻演繹出殺手與駭客的愛恨交錯,為了對立辯證的情節,音樂也設計出更高難度,以呈現劇中兩個派系之間的糾葛……
PAR /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原創小戲接軌產業 「知音音樂劇大賞」以劇會友
以「原創華文音樂劇」為教育目標的台灣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讓學生在音樂、戲劇、舞蹈三大導師帶領下循序漸進學習創作音樂劇,而創作的作品也可能西進中國更龐大的音樂劇市場。台師大更主辦比賽「知音音樂劇大賞」,邀請來自各大學表演藝術相關系所,透過全新的故事、六首以上的原創歌曲,以競賽的形式互相激勵與切磋,第二屆將在十一月中下旬登場。
PAR /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新劇場新氣象,技術劇場upgrade!?
場館開門了、設備更新了, 表演也將拉開幕簾、迎賓見客。 各地劇場選用的自動控制懸吊系統, 得以快速流暢、一氣呵成的整體演出, 讓人耳目一新、驚呼連連的舞台效果, 新玩具怎麼玩?還有待創作者細細思量。 值得一探的是,當技術提昇了, 勞動人力也相應縮減時, 精緻化、專業化的操作流程與人才養成, 將為表演藝術工作環境帶來哪些變革? 劇場能否成為制度健全的職場? 想讓演出更好的責任如何衡量? 產值增加,素質會否一同進步? 有勞動法源為據,真能適用嗎? 沉潛多年、深居幕後的黑衣人們, 浮上檯面、現身說法, 就過往經驗、長期現況,遠望未來, 腳踏實地,以有限資源,盡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