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69期 / 1998年09月號

無際焦慮,無限創作

創作,是藝術家自我的探索,它總是誠實的呈現自覺或不自覺的內在情境。九〇年代台灣的舞台作品透露出一股焦慮的氣味:不願談政治,卻又讓政治氣息無所不在;希望走出女性悲情,卻又點染女性血淚於篇幅中;渴望擺脫家國幻象,但又不斷表露重建理想家國的期待 ;自閉於孤傲的殿堂,卻嘆遍尋不著知音。 正因爲期望與失落的不斷反覆、環境與個人的難分主從,激起了創作者的辯論、抒發與擷抗。我們也終將發現,時代中的創作者,旣企望超越格局、又深涉於大環境中,無法自外……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因為從前……」 讓現代的舞動更有溫度 回望傳統的當代舞蹈劇場

從這幾十年來國際間不斷推陳出新的傳統劇場現代化,似乎可以斷言,以傳統為底蘊、反照現代經驗的作品,仍會與時俱進,成為創作者觀照傳統(地區性的或是普世的)、社會集體回應過去繫絆的註記。這樣的回望並不只是一種浪漫或矯飾,而是反映出人類存活的基本文化感知:「因為從前……」所以我們現在繼續如此創作、展演。

PAR /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裝置藝術的形成

對新形式、新可能的追求,是推動裝置藝術產生的原動力。

PAR /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劇場.創作.行銷

世紀末的台灣已經進入了一個全面行銷的時代,行銷的概念不只限於商品,就連政治、文化也無可避免。從近兩年台灣劇場的運作上,我們可以看出各中大型劇團對行銷的日益重視;然而,在表達自我意念的「創作」與市場導向的「行銷」之間,是矛盾對立,還是相輔相成?而劇場的行銷又有什麼特殊的思考與做法?透過對劇場創作者與行銷人員的訪談,我們來探究這其中的微妙關係。

PAR /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你奬我也奬,冷暖各自知 各國戲劇奬一覽

爲了讓台灣有心設立表演藝術戲劇奬的人,能有足夠的範例參考,本刊特地蒐羅了包含大陸、法國、日本、香港、德國、英國及美國等國的戲劇獎資料,介紹各個奬項的創立緣起、評審內容與經過和與當地戲劇生態的互動關係;這些獎項有的歷史悠久,有的別具立意,藉由了解這些「他山之石」,或許能讓更多人思考並了解設立「奬」的眞正意義。

PAR /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蔡淑惠:我的行動演出是從雕塑來的

我喜歡雕塑,它是三度空間裡很純樸的基點;如果問我的裝置是怎麼來的,它是從雕塑一路延伸過來的。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打破單一想像 開啟更深層的對話 跨文化表演中的傳統與當代

傳統是融匯古今、揭示未來的美學對話,每個重新編作的傳統,都是當代藝術的創新。傳統與當代的對話,在跨文化表演研究中其實是討論許久的議題,或許欣賞者真正該關注的是,這些表演如何在原有的窠臼之中,去突破跟挑戰既定藝術形式與美學的想像,又或是,去慢慢玩味這些跨文化表演合作間的權力關係。

PAR /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吳瑪悧:裡外都是總體藝術

我喜歡自由地創作,說我做的是「劇場呈現」也可以, 那只是名詞上的界定而已。

PAR /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台灣原住民樂舞 「踏」著傳統 「走」出當代

從早年原舞者以田野採集學習、在劇場中重現部落祭儀,原住民樂舞的劇場呈現走到今日,已「走」出當下的新面貌。近幾年嶄露頭角的TAI身體劇場與蒂摩爾古薪舞集,雖仍秉持「田調精神」或直接在部落生活,但他們不自詡為整個「原住民文化」發聲,而是進一步思考自己與「傳統」的關係。透過腳步的探索、歌謠的入舞,他們努力活出傳統,更積極踩踏出當代。

PAR / 第69期 / 1998年09月號

變與不變中完成自我

從《海潮音》引發「道」、「藝」的拈提爭議,似乎將在劉靜敏安於自然山林的選擇之下,獲得平息;鍾傳幸《羅生門》大膽的風格,從女性自覺的角度擴展至編導對人性的關注;而《2000》與《KiKi漫遊世界》輕鬆明亮的色彩風格,魏瑛娟似乎不再陷於焦慮黑暗探索,反而超越人性觀點,走向超然。不論是劉靜敏的求「道」,鍾傳幸的求「變」,與魏瑛娟的求「新」,這三位女性創作者都在作品中轉化自身內在的焦慮,化爲對自己更上一層樓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