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上台 年紀絕不是問題 讓掌聲再度響起的熟齡劇場

從碧娜.鮑許的暮年版《交際場》、比利時當代舞團的《梔子花》到將訪台演出的日本樂塾劇團《女人的和平》,我們看到長者們在舞台上的獨特風華。而熟齡的劇場為何興起?一方面是在高齡化社會中,戲劇活動可促進老人走出家庭、重新與社會交流,在醫療上也發現戲劇活動對失智或阿茲海默症有一定的治療與預防功效,而在藝術主題上,老人豐富的人生經驗,更是舞台上值得深入的精采題材。

PAR /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細話上海大劇院內部硬體設備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歲月流轉中 共構生命風景 熟齡劇場在英國

隨著老年人口增長,如何能夠維持他們的身心健康,向來是長照政策的重要課題。然而,藝術作為促進銀髮族福祉的重要元素,如何能夠鼓勵他們參與、並從中獲得快樂與自信?從英國的案例中,長者不只是被動的觀眾,更可以成為主動參與者。運用讓長者的記憶流轉賦權、年輕世代得以理解、照護者亦能培力的企圖。長遠看來,亦是讓文化和歷史具有永續性的做法。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不讓小鮮肉專美 銀髮族革命方興 熟齡劇場在日本

日本是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高齡化社會,長壽者比比皆是,也成為重要的政經議題。當年叱吒小劇場的第一、第二世代如蜷川幸雄、流山兒祥,在進入中高年後,也展開「跟同世代的人一起玩戲劇」的行動,創立熟齡者劇團;甚至也有專演音樂劇與全女性的劇團,在專業人士指導下,表演一樣有趣動人。日本現今大約有五十個左右的中高年者劇團,不管是職業或業餘,長者在戲劇中找到讓生命重燃熱情的力量,也豐富了自己熟齡後的人生。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熟齡「樂塾」魅力滿點 洋溢生活感的真實 流山兒祥與樂塾 歌舞寺山修司《女人的和平》

在日本有「地下劇場的帝王」之稱的流山兒祥,年近五十歲時招募素人演員成立熟齡劇團「樂塾」,最初他只想跟同世代的人徜徉在戲劇世界一起遊玩,但是團員活力十足的表演,激發了他的創作慾,每次排練都像做實驗般充滿樂趣。樂塾這次訪台的《女人的和平》,是寺山修司改編希臘悲劇《利西翠妲》劇本的歌舞版,演員演技自然不做作,透露出具有生活感的真實,正是樂塾的獨特魅力所在。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重現生命歷史 激發社會複音 熟齡劇場在台灣

台灣的熟齡劇場早自一九九○年代發展,知名的有源自台南的魅登峰劇團,與在台北創立的歡喜扮戲團,前者從生活情境出發創作,後者則走口述歷史路線,撐開更寬廣的歷史想像。近年更有原住民劇團聚焦部落長者,透過故事找回族群記憶。這些故事已不單單只是劇場文本,而是社會的複音、異聲,有了這些,這個社會才不會趨向單一價值的社會。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藉戲劇與青春搭橋 不讓故事埋藏 蔡櫻茹與果陀劇場的「活化歷史」計畫

由劇場工作者蔡櫻茹與果陀劇場共同推動的「活化歷史」計畫,帶領長者到國小校園述說人生故事,與孩子交流互動,一起演戲。藉由表演課,蔡櫻茹希望長者能願意分享一身寶藏,從親身體驗改編成演出劇本,了解自己進而表達自己。透過這個平台,老人家的智慧能傳承給下一代,甚至建立起濃厚的情感,蔡櫻茹說:「許多老人和小孩每年都回來演,就像看自己親生的爺爺孫女,他們也會跟我說自己家裡的八卦,誰誰誰又怎麼了,一同長大,一同老去,像家人一樣。」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簡單動作層次分明 柔緩律動舞出創意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熟年課程

雲門舞蹈教室的熟年課程是專為六十歲以上的熟年朋友量身打造,主要針對長輩常見的肌力、關節退化、平衡與心肺功能等問題設計的一套教學系統。一堂課九十分鐘,層次分明地喚醒學員感受了解身體。透過簡單的「拍打」、「延展」、「流動組合」等動作,長者鬆筋活骨,也更享受動身體的自在樂趣。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快樂「青春鼓」 動中有禪注活力  十方樂集的樂齡打鼓課

因緣際會之下,十方樂集團長徐伯年近年開了「青春鼓」課程,教熟齡、退休、銀髮族學打鼓。徐伯年說,他是用健康養生觀點定位「青春鼓」,考量的是如何把手鬆掉、甩下來,在意的是鼓棒跟手、身體的關係,身體跟精神的關係,精神跟靈魂的關係,再來才是微微帶出音樂發展的方向。不少學員透過專注打鼓,忘掉煩心掛慮,抒壓解鬱,學員說,打鼓的純粹開心讓他們彷彿回到五歲小朋友狀態,他們認為「青春鼓」名字固然取得直白,但還不夠,應該叫「幼稚鼓」才對。

PAR /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聆聽走看.歷史憶往 城門之歌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大馬,帶把刀,走進城門繞一遭。」曾幾何時,這念謠傳著傳著,就跟「雞蛋糕」連上了關係?不過,當今年二月十四日北門高架橋拆除,古樸的城門重現全貌後,似乎就可以懂得一個道理——經過歲月的沖刷,當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帶著回憶、讚嘆、期待等不同的情懷前來時,就可以解釋人們對單一事物的多樣理解,有多麼出人意料。 城門,一向是人們的守護神,庇佑著一方老百姓,自然成為被歌頌的對象。但有趣的是,許多所謂的「歌頌」,竟然在城門尚未出現前便以一個「精神的概念」無形地矗立了。城裡城外是如此,國內國外也一般,不妨趁現在,讓我們從今日的北門出發,連線德國的布蘭登堡、烏克蘭的基輔、埃及的底比斯城門,從聆樂的角度認識它們,再讓達人們帶我們到此一遊,探究這古老城門的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