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反轉藝視界 海角創樂園 台東藝文漫步

三條台東藝文主題路線,探訪劇場、歌謠、藝術聚落 三位藝術家親自帶路,在山海間漫遊人生軌跡 十二款地方人物,讓生活的入口自然飄浮在書頁間   海岸山脈 部落 太平洋 跳舞 歌唱 鐵道邊   有人說:藝術即生活 有更多的人說:我們先是人,才是藝術家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當表演,成為生命的實踐 原住民表演藝術在台東

台東的藝術家、團體及空間,彼此多少都有交會的時候。其中的多數人,同時也都是台東社會運動的中堅分子,近年,從較顯著的議題,例如反核廢、反美麗灣等運動,藝術以表演、文件、設計、裝置顯現,藝術家不只用音樂、行為藝術、繪畫創作,甚至用走路實踐社會行為。從部落的視角,文化、經濟與社會本來就是一體,是「現代」切割、分類了它們。而對他們來說,他們先是人,才是藝術家。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繞遠路,才回得了家 布拉瑞揚的返家路線

「欸,這個路要怎麼走啊?」休旅車上導航始終開著,布拉瑞揚緊抓方向盤,拉直脖子盯緊路,最終還是揚起聲,問了坐在後座的台東攝影師。回台東近兩年,這裡對他而言仍是一個新的城市。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阿棲睞》 手牽手,找到生活的位置

布拉瑞揚的新作《阿棲睞》,舞者得牽手六十分鐘,這是來自原住民歌舞的傳統意象,「在部落,牽手表示我們都是一家人,最尾巴的人還能感覺到頭,精神是同一的。」一齣精神狀態超過技術的舞作,在時間醞釀中成形,更是生活共度的點滴凝聚。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當歌,是唱給生活聽 原住民歌謠的「有情」世界

豐富的台東原住民族歌謠,無論情歌、祈求歌、敘事歌謠或慶典歌謠等等,其因時因地而異的各式功能性意涵,塑造了多采多姿的歌謠傳統,在原住民族以天生嘹亮的歌喉取代文字的娓娓訴說時,歌謠背後的集體抒情循著祖先的腳步,迴盪在當代的傳統視野中。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我的生活 就是教會、學校、社區 高淑娟的台十一的信仰路線

杵音文化藝術團,一九九七年成立於台東市馬蘭部落,團長是宜灣阿美族人高淑娟,以採集、研究、出版及展演阿美族複音音樂為中心,二○○一年起陸續出版《長者的叮嚀》、《馬蘭MAKABAHAY——來自馬蘭部落的鄉音》、《移動的腳步  移動的歲月  馬蘭農耕歌謠風》與《尋覓複音——重拾台東阿美族失落古謠》(貓狸文化工作室發行)四張專輯,《尋覓複音》更於前年榮獲傳藝金曲獎最佳傳統音樂專輯。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當聚落,與藝術不期而遇 從都蘭到鐵花村的藝術社區營造

位於海邊的都蘭,是台東最知名的藝術聚落,從早年在地藝術家希巨.蘇飛在這裡的新東糖廠成立工作室以來,這裡的靈秀景觀與好客包容,寬廣的創作空間及離開原生部落的自由感,讓許多藝術家如被磁吸而來,日積月累,成就了都蘭獨特的藝術氛圍。而近年以台東市臺鐵舊宿舍貨倉為基地發展出來的「鐵花村」則是結合音樂、藝術、文創市集的交流平台,培養了在地的音樂人才。都蘭村與鐵花村,已經成為東台灣的藝術新亮點。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鐵道旁的一日 劉梅英的舊鐵路廊道散步路線

採訪這天,四月陽光暖融,近乎盛夏,台東劇團團長劉梅英騎著單車赴約,我們散步在劇團旁的舊鐵道路廊,這條木棧道貫穿台東糖廠、鐵花村、鐵道藝術村等台東知名觀光景點。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12款台東的生活態度 在地特色人物速寫

不要輸給雨 不要輸給風 也不要輸給冰雪和夏天的炙熱 保持健康的身體   沒有貪念 絕對不要生氣 總是沉靜的微笑 一日吃四合的糙米 一點味噌和青菜   不管遇到什麼事 先別加入己見 好好的看、聽、了解 而後謹記在心不要忘記   在原野松林的樹蔭中 有我棲身的小小的茅草屋   ──宮澤賢治《不怕風雨》雨ニモマケズ   台東當然不只藝術,老實說,藝術之外的真實生活更動人。 我們讓十二個人成為進入台東的入口, 他們做著相異的工作,但都有相似的,不畏風雨的特質。 他們的入口漂浮在台東市區、在台11線、漂浮在都蘭、在鸞山、在知本…… 有些理解是唯有實際抵達才能夠獲得,走吧,一起穿過入口,去台東。

PAR /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月光小棧「女妖在說畫」藝廊 李韻儀 在邊緣回應整個世界

來到都蘭,大概都不會錯過都蘭山腰靜靜遠眺太平洋的那幢日式建築月光小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