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65期 / 1998年05月號
東方劇場西化經驗
繼去年「小亞細亞網絡」邀請日本榴華殿劇團來台,以及年底的Pappa TARAHUMARA的「驚鴻一瞥」後,今年日本小劇場元老「新宿梁山泊」也將第一次出國巡迴至台灣。經過數十年「西遊取經」的台灣劇場界,雖然與日本相隔咫尺之遙,卻有如千里之距;在眼見日本劇場逐漸脫離傳統與現代的掙扎,歩向獨特美學風格的同時,台灣劇場創作者是否開始省思學習日本經驗的必要性?本刊從影響日本藝術界甚鉅的六〇年代開始,探索日本小劇場的沿革和發展;並且就劇場實踐與劇場風格,介紹幾個具有當代美學意義的創作者和團體。
PAR / 第67期 / 1998年07月號
創作與婚姻
常有人以為藝術家在獨自面對生命時,才能錘鍊出創作的精華;然而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創作者,選擇了平凡人的婚姻生活,與對方許下一生一世的承諾。在這樣生命過程的轉化中,他們如何適應兩個人的生活,在日常煩瑣中沈澱創作?除了相互扶持的夫妻之情:兩人彼此不同的生活經驗與專業背景,究竟是限制了自我創作的空間還是使得彼此的藝術創作獲得了成長?
PAR / 第59期 / 1997年11月號
當電影愛上音樂
九〇年代是聲光媒體爭鳴的戰國時代,許多過去由古典音樂學院出身的指揮或作曲家投身電影配樂工作的行列,他們藉著與影像間的互動,革新並推展著電影音樂向前。 十一月,電影《鋼琴師》主人翁大衛.赫夫考來台演出,國內一年一度金馬獎國際影展也即將如火如荼展開,對於討論第八藝術電影與古典音樂的關係,正是時候。本刊特別企劃「電影配樂與古典樂」專輯,希望從大衛.赫夫考與電影《鋼琴師》掀起的古典音樂「電影現象」、古典樂如何爲劇情增添特色、歐洲現代古典作曲家如何寫作電影配樂、以及國內作曲家史擷詠的親身配樂經驗等四個方面,掀開電影配樂與古典樂間曖昧迷人的面紗,勾引讀者進入樂、影共舞的奇妙世界。
PAR / 第58期 / 1997年10月號
兩廳院10歲生日!
今年適逢國家音樂廳與戲劇院十週年慶,回顧兩廳院走過的十年歷程有如一部鮮活的近代台灣表演藝術發展史(《表演藝術》曾特別企劃專題,在今年上半年回顧演藝十年),兩廳院爲慶祝落成啓用十週年,從八月份開始策劃一連串精采的各類表演節目。 十月的兩大重量級節目登場: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的「向巴蘭欽致敬」與由林昭亮擔任節目總監,邀集包含馬友友在內的國際知名音樂家演出的「國際巨星音樂節」。 本刊除對這兩大節目深入報導外,也特別遨請這十年來曾經參與兩廳院演出創作的本土藝術創作者提出他們對兩廳院十年的感言與建議。希望在慶祝兩廳院十歲的同時,也展望兩廳院下一個精采十年的到來。
PAR /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紙上藝術節談兵
經過多年的努力,今年台灣八個表演團隊終於在文建會的帶領下遠赴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站上了國際舞台。夏天的亞維儂不僅名聲透台灣,藝術節也成了表演藝術的一種「儀式」。 而事實上,今年台灣的藝術節「湊巧」也特別多,台北市甚至舉辦了結合三千位藝術家的藝術節。今月,焦點轉回國內,就讓我們以不同的角度來解讀這一持續一九九八年的「藝術節現象」。
PAR /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創作年代
內在年齡階段的改變會讓人對生命有不同思考,然而,外在環境的變動也會有所影響。近年來台灣藝術環境急遽轉變,不同世代的舞蹈、戲劇創作者,將生命的沈殿在舞台上昇華,展現一片繽紛的景象。儘管「世代說」在各方引起不同的爭辯,我們在這裡無意界定世代的分野,而在呈現藝術創作在年齡與環境這兩個變因影響下,所出現的各種風貌。
PAR / 第62期 / 1998年02月號
考古第一現場
PAR /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城市的藝文空間
理想的城市藝文空間不只是一個支持藝文活動與表演藝術的場地設施,更重要的是它得流露一種「市民之地」的公共感。
PAR / 第58期 / 1997年10月號
側寫林昭亮
印象中,「林昭亮」這個名字似乎已經在愛樂人的心中存在已久,這其實是因爲他成名早的緣故,現年才三十七歲的他,正向他一生中藝術最圓熟的階段邁進。
PAR /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藝術節的藝術
「我們是不是太迷信藝術節了?」藝術節的舉辦雖然豐富了台灣的表演藝術舞台,學者專家卻以更宏觀的角度探討「藝術節」是否有其他更多元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