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66期 / 1998年06月號
評論藝術的藝術
演出的「成功」指數有賴現場掌聲的熱烈及事後肯定的評論,然而掌聲的大小常常不等於評論的必然反應,演出者與評論者在一明一暗間,各有立場,台上與台下的距離似乎難以拉近……可知,評論藝術的藝術也必須是一門專業的精確技術!
PAR /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政府再生古蹟新空間
將老舊古蹟再生利用,以支援藝文活動展演,原是政府主導的美意。然而牛步的進度眞能趕上藝文團體的需求嗎?
PAR / 第59期 / 1997年11月號
其他古典配樂相關電影原聲帶
PAR / 第65期 / 1998年05月號
夢幻的旅人 看「新宿梁山泊」的「帳蓬劇」
PAR / 第59期 / 1997年11月號
鋼琴師效應
PAR / 第64期 / 1998年04月號
即興表演的瞬間藝術
即興(Imrpovisation)槪念的運用,提供表演藝術家更大的自由空間、並賦予了不同時空情境下的演出全新意涵。 然而當表演者優遊於即興手法帶來的自由喜悅、尋得瞬時靈感迸創出口的同時,即興手法的運用是漫無節制的自由?是消極等待靈感的降臨?還是規避繁瑣刻苦技巧訓練的託辭?又即興創作的能力可否經由訓練而得? 透過即興在戲劇、舞蹈、音樂的運用,帶給表演藝術者的啓發,我們似乎觸及了當下即是永恆的神秘力量。
PAR / 第57期 / 1997年09月號
文化外交
從去年開始,台灣藝文界對於一九九八年亞維儂藝術節的主題一直抱持前所未有的關切,直至今年四月底七個團體名單敲定。 而當亞維儂藝術節執行長達西耶的決定,吸引藝文界的討論與注意時,由文建會主辦的西雅圖台灣藝術節,卻像煙火般刹那消失於天際。此外官方與民間美術界也在今年分批進軍威尼斯雙年展,文化交流似乎在政治現實環境中找到了一個著力點。然而除了官方之外,民間早已透過不同的方式進行許多網絡的搭建。 本刊特別針對官方出擊、民間交流與國內表演藝術界一直乞望踏上的亞維儂藝術表演舞台等三方面,探討台灣近年文化交流的努力與困境。希望讓國內表演藝術界在新世紀來臨前,思考出一種「雙贏」的文化交流策略。
PAR / 第66期 / 1998年06月號
凡夫俗子的荒謬鬧劇 德國莎莎請客舞團演出《太空人巷》
PAR / 第57期 / 1997年09月號
以「雙贏」取代「對立」的文化交流觀
巴黎和紐約是歐美的文化重鎭,也是我們兩個海外文化中心的設置據點。今年,曾任職文建會主委與處長的郭爲藩及余玉照分往二地就任新職,或許在具有文化背景官員的主持下,文化交流計畫在官方的外交事務中能有新的機會,產生具體且實質的效用。
PAR / 第57期 / 1997年09月號
「OFF亞維儂」提供了另類機會
參加「亞維儂藝術節」需要經過主辦單位的評選,爭取過程艱辛,但其外圍活動「OFF」卻開放給有心來此分享創作經驗的藝術家。國內團體不妨先結隊朝「OFF」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