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留下圖書館幾經變革的軌跡

表演藝術圖書館除了空間的重新配置,最重要的還是19萬件館藏的重新梳理。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視聽紀錄物件考!留聲年代x兩廳院節目單演進史

表圖的特色館藏除了影音外,就是各類型的主辦節目檔案了。為了播放用不同形式錄製的影音典藏,在表圖的特殊視聽資料典藏室,也可見歷史悠久的器材;而兩廳院主辦節目單,也因應著時代的變化,有不同的尺寸設計與內容巧思,兩者都留下了面貌多樣的記錄物件,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資深館員帶路!近20年特色典藏開箱

引路人 簡比倫,生於香港,於1987年來台就學,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於表演藝術圖書館創立初期即加入團隊,見證圖書館搬遷、新建至圖書館自動化的過程。2009年起表圖接收樂評家曹永坤遺贈黑膠唱片等視聽館藏後,更以曲目及表演者為關鍵字建置,讓研究者及愛樂者可以準確找到特定曲目的總數量或者單一演出者全館出現的筆數,細節的建置,提供館讀者檢索資訊更便捷服務。為了提供使用者更便捷服務從早期簡單加入LD、CD及DVD視聽資料封面,並且盡量在CD及DVD書目檔內加入中文曲目及劇目記載,讓使用者跨過艱澀的歐語,使用者可利用相熟的中文查詢。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2011--2021 兩廳院主辦節目回顧 : 創作不該博取同情,而是試著去訴說面對歷史的傷痕的方法 ——策展人 周伶芝 看戲筆記

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數位典藏系統中,以戲劇、舞蹈、音樂主辦節目進行搜索,可見國家兩廳院自1987年成立以來共有3939筆節目檢索結果,數量持續增加中,且都在表演藝術圖書館中留下了珍貴的影音與相關文件記錄。在龐雜的檔案庫中,我們邀請了策展人與文字工作者周伶芝分享她觀察最近10年來的戲劇、舞蹈類主辦節目的看戲筆記,梳理對台灣社會與創作彼此交纏的洞見。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 不只是演劇博物館,更是文化研究重鎮

「表演藝術」作為一門總體藝術,其延伸的檔案類型豐富多樣,從戲服、道具、設計圖到舞台模型等物件,都有其典藏價值。因此,表演藝術類型的博物館多不勝數,甚至分門別類為馬戲、音樂、戲劇、舞蹈等專業,而世界數個知名的博物館也設有「博物館圖書館」,典藏與博物館直接相關的書籍、影音或其他文件資料,與物件類型的藏品進行互文對照。最初,館內的圖書館多半供館員研究使用,後進行系統性編目,便對外開放,提供專業資訊服務。 本期,我們造訪了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與韓國國立劇場表演藝術博物館,從各自博物典藏的獨到之處,一窺博物館、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如何透過圖書館,進行相關研究與藝術推廣,擴增參觀者知識體驗之外,也重新定位館方的價值。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韓國國立劇場表演藝術博物館 梳理韓國表藝歷史,定位場館座標

「表演藝術」作為一門總體藝術,其延伸的檔案類型豐富多樣,從戲服、道具、設計圖到舞台模型等物件,都有其典藏價值。因此,表演藝術類型的博物館多不勝數,甚至分門別類為馬戲、音樂、戲劇、舞蹈等專業,而世界數個知名的博物館也設有「博物館圖書館」,典藏與博物館直接相關的書籍、影音或其他文件資料,與物件類型的藏品進行互文對照。最初,館內的圖書館多半供館員研究使用,後進行系統性編目,便對外開放,提供專業資訊服務。 本期,我們造訪了日本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與韓國國立劇場表演藝術博物館,從各自博物典藏的獨到之處,一窺博物館、國家級表演藝術場館如何透過圖書館,進行相關研究與藝術推廣,擴增參觀者知識體驗之外,也重新定位館方的價值。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紐約公共表演藝術圖書館: 研究、反思館藏檔案價值,創造未來傑作與歷史

紐約公共表演藝術圖書館收集、保存與音樂、舞蹈、戲劇各類表演藝術及所有環節人物相關的文獻與文物,從歌劇演員到芭蕾伶娜、從舞台設計到燈光設計、從音樂家到演員,完整紀錄該領域發展的軌跡。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開放博物館的線上策展,解開史料枷鎖

民國51年,作曲家史惟亮撰文提問:「我們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音樂?」點出了台灣音樂全盤西化的環境、忘記了自己土地上音樂的現象,可謂對自我意識的首度覺醒。歷經時代演變,2012年更名後的臺灣音樂館,以「台灣音樂守護者」為己任,在既有「資料收集」、「典藏研究」、「資訊服務」等基礎上設置「資料館」。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數位藝術基金會:讓史料活過來,數位資料庫平台的架構設計與內容技術方法

網路發達,實體圖書館的使用率下降,數位資料的瀏覽量卻暴漲,這曾是千禧年之後,讓國內外眾家圖書館十分焦慮的危機,為此大幅討論因應之道。20年後的今日,數位科技與生活貼合得更為緊密,去年肺炎疫情延燒之際,數位網路是突破封閉國界的唯一通道:線上會議、課程、直播和展演活動,讓人強烈體認到數位工具對生活帶來的巨大轉變——人們只能正視且與之共存。於此,回不去的古典圖書館求知年代,我們又該怎麼讓圖書館、博美館及其典藏的知識系統,透過數位科技重獲新生,與當代社會連上線?

PAR /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 錄製現場,「活的檔案」開創古典生機

柏林愛樂每個樂季約有40場曲目,一套曲目通常演奏週五到週日共3個晚上。數位音樂廳團隊不但從著裝彩排就開始試音響,接著錄下每一場演出,在最後一場展開直播,隔天開通至亞洲,檔案同時建立。長年累積下來,已成為一個龐大的視聽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