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尼德劇團 創作無界30年
繼2013年《依莎蓓拉的房間》之後,尼德劇團又再度來台,將與十二位台灣舞者演出《兩個錯誤間的時光》。 這個「需要夥伴」(Need company)的劇團,創立卅年來確實地如《海賊王》的魯夫一般,聚集了一票強大且快樂的夥伴們,每回創作都如航行廣袤大海的冒險,成就每一次派對般的總體藝術作品。 本期特別企畫除了回顧尼德劇團卅年的藝術表現外,亦專文分析去年於上海明當代美術館展出的楊.洛華茲「無聲無名」終身回顧展,並越洋專訪這駕著艘黃金梅莉號的雙船長艾倫.巴爾基與洛華茲,談這個既老派又前衛的集合體,將如何航行到更遙遠的地方。
PAR /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穿梭於視覺與敘事間的自由 尼德劇團的創作探險
楊.洛華茲反骨的性格,讓他的作品一直不斷演進。一直以來,他打破慣用的創作手法,挑戰自己的極限。他跟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成立了尼德劇團,在創作路程中尋找烏托邦更深遠的意義。透過多元媒介下的舞台敘事,他們邀請觀眾分享一場超越時間的儀式性演出:虛擬的過去變成表演的當下、對未來的追尋化為流竄不歇的動能、瞬間的感動停駐在永恆的記憶之中。
PAR /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一場廿一世紀的「總體藝術」事件 關於上海明當代美術館楊.洛華茲終身回顧展「無聲無名」
楊.洛華茲去年在上海「明當代美術館」舉辦了終身回顧展「無聲無名」,展出近四百件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媒介的作品,尼德劇團並在開幕時做了一場連續三日、共廿小時的長時性馬拉松表演《父之屋》,另在演出後亦舉辦一場研討會,從「總體藝術」話題展開相關討論。這一次的「總體藝術」事件,讓參與者對當代藝術類型之間的穿越與延展、藝術與社會的關係、「表演」來往於當代藝術與劇場脈絡之間的探索、乃至活生生「浸入式」經驗等,展開相當的思考。
PAR /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專訪尼德劇團編舞家艾倫.巴爾基 尋找身體的荒謬 航向真實
編舞家格蕾絲.艾倫.巴爾基從一九八六年開始,與楊.洛華茲及一群創作夥伴共同成立了尼德劇團,這次訪台的《兩個錯誤間的時光》即由她與洛華茲雙主導,還要與台灣十二位舞者合作,要在十天之內重新發展新作。作品中常呈現荒謬與怪誕風格的巴爾基表示:「這對我來說,是我們得以反映真實的唯一途徑。」「我以舞者的身體為創作素材,身體本身就存在著某種荒謬感,這是很吸引我的,我也試圖在作品中探索這種荒謬怪誕。」
PAR /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專訪尼德劇團導演楊.洛華茲 開放一切意義 把詮釋權丟給觀眾
暌違四年再訪台灣,橫跨劇場、視覺藝術的鬼才創作者楊.洛華茲帶來《兩個錯誤間的時光》,一場瘋狂派對般的表演,試圖激起觀眾藉由劇場映照世界的主動參與。洛華茲說:「我們在舞台上創造各種可能性,提出問題,卻不提供解答,開放一切的意義,把畫面的詮釋權丟給觀眾,這才是最有趣的事。」
PAR /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尋找藝術與娛樂的界線 關於尼德劇團《兩個錯誤間的時光》
《兩個錯誤間的時光》這場結合劇場、舞蹈、音樂、文字與視覺的「派對」,是針對劇場巨擘彼得.布魯克《空的空間》所做的評論。布魯克「劇場等於排練.演出.觀眾」的公式,將觀眾作為劇場的積極元素,而巴爾基與洛華茲從鑽研探索尼德劇團本身的歷史資料庫出發,透過本作的歡鬧表象,模糊藝術/娛樂邊界,鞭辟入裡地質問觀賞者與藝術家在社會中的角色。
PAR /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關於裸體,他們想說……
我們看碧娜.鮑許的《春之祭》悲傷絕望的女人,覆滿汗水的細肩帶洋裝滑落坦胸赤裸的脆弱無助;我們看奧立佛.杜柏《悲.慾》不同膚色、身形、性別十八位裸身舞者,展現人本質的差異與共相,暴烈沉重地探勘靈魂暗角。 廿一世紀已經走得那麼遠了,「裸體」在舞台上還是個議題嗎? 服裝作為社會體系規範影子般的存在,終成為個人的性格、角色的一部分,當創作者試圖卸下此些外在的包覆,他們想訴說的究竟是什麼?當我們不再為裸露大驚小怪,裸身不再被視為挑釁規範的武器,我們能不能將身體純粹地視為身而為人所被賦予的禮物呢? 本期除以十件視覺藝術作品對裸體凝視的轉向,並對照歐洲與台灣表演藝術中的裸體外,更透過劉守曜、法蘭克.迪麥可、李貞葳、蘇文琪,與獨家專訪奧立佛.杜柏等創作者,從閱讀他們瑰麗的身體風景,進而閱讀自己。
PAR /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關於「裸」,怎麼「看」? 從視覺藝術中的十件裸體作品看「凝視」的轉變
在藝術史上,裸體一直是藝術家著力的的重要題材,從遠古、希臘時代的雕像,到近代的電影、攝影,比比皆是。而這些被創作出來的「裸體」,又顯現了人類怎麼「凝視」裸體的觀念演變,現在就讓我們透過十項裸體藝術作品,回探這「看」的歷史演變。
PAR /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不用切結書,不用馬賽克 柏林劇場裡的日常裸體風景
將在高雄上演的《悲.慾》,媒體刊出的劇照出現了馬賽克,現場嚴格十八禁,觀眾入場前還必須簽切結書;但在柏林地鐵裡,東德紀錄片影展海報上有幾乎全裸的男體、德國歷史博物館「同志歷史展」海報是一位跨性別、露出乳房的藝術家,劇場裡的裸體更是稀鬆平常,全裸演出就是藝術呈現的手段。當代德語劇場向來挑釁,紅血噴灑,尖叫嘶吼,裸體常常是演員戲服,於是哈姆雷特不限定男演員飾演,且能全裸獨白。裸體為尋常,但在劇場裡就能建構身體、性別、權力的政治論述。
PAR /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直面觀者 追問生命與禁忌 關於裸體的台灣表演紀事
相對於歐陸對裸體演出的坦然,相對保守的台灣,對這類呈現依然不免有相當程度的禁忌心態,於是舞台上的裸體不只是展示一則純然的肢體語言、身體美學課題,也有其社會、政治的面向,甚而觀看本身也處於變化之中。不管是在行為藝術表演或舞蹈戲劇演出中,創作者以各種不同的美學與身體思考出發,是一則則創作者、表演者乃至觀眾如何逾越各種不可能性、社會禁忌、生命追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