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16期 / 1994年02月號
死海,維也納華爾滋和鬼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凱蒂.米契爾 Katie Mitchell 「攝」入文本的溫柔
出身以劇作家和演員為主體的傳統英國劇場, 凱蒂.米契爾總是不示弱地踩著保守派的神經界線。 牛津大學畢業,精通史坦尼夫斯基, 米契爾不走寫實主義的傳統路線,反而以拆解文本聞名。 她從女性主義的觀點,切入詮釋經典, 突顯劇作中被忽略的女性聲音,直指當代女性面對世界的困境。 結合電影與劇場的同步錄像手法,標舉她獨一無二的導演美學, 建構真實也質疑真實,帶來新的觀看方式。 相較於英國本地,觀眾和評論家對她評價兩極, 在歐陸地區,她的作品總引來極大回響與共鳴。 即將在台上演的《茱莉小姐》, 即是她受邀為德國列寧廣場劇院執導的代表之作。 我們從創作背景、文本取材、工作方法、導演手法等諸多面向, 深入剖析這位縱橫歐陸與英國的導演, 同時獨家專訪米契爾,暢談她對影像與劇場的思考。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跳脫英國脈絡 參透文本解體重構 凱蒂.米契爾的背景及創作歷程
不同於其他英國劇場菁英的事業發展軌跡,凱蒂.米契爾因未曾赴波蘭、俄國、喬治亞、立陶宛等國家,學習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系統、葛羅托斯基訓練方式,也經驗了前蘇聯政權的瓦解、柏林圍牆的倒塌等政治風向轉變的時期,讓她的創作概念與對政治與劇場的體悟都相當不同,非常重視排練前的準備功夫。雖與英國國家劇院有長達十年的親密合作關係,但晚近則將工作重心轉至歐陸,發展創新的多媒體劇場。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做足功課再出發 多樣手段構築觀點 凱蒂.米契爾的文本選擇及改編
不論米契爾的文本選擇為何,她會由作品寫成的年代為研究起點,因此作品總能展現其中女性角色面對的困境與抉擇,亦不閃躲涉及之政治背景,將作品視為對世界時勢的回應。她尤其擅長以當代的場景、寫實的畫面,重新處理寫於過去的文本,而受到碧娜.鮑許的影響,米契爾也時而加入舞蹈與音樂,除了配合文本詮釋之外,有時也讓充滿細節的歐式空間,轉換成夢境中跳動與不連續的場景。
PAR /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來!跳神 古儺的活化石 貴州安順地戲
地戲是貴州安順地區特有的劇種,源於歲末驅儺的儀式,當地稱之爲「跳神」。今年四月間,在淸華大學王秋桂敎授策畫下,安順地戲來台做爲期一個月的全省巡迴演出。恭逢盛會,本刊耑請王敎授特別企畫組稿,完成系列篇章,對安順地戲之史源、祭儀、表演藝術及面具做全面的勾描,對此次來台演出的詹家屯地戲隊亦備文詳介,便於全省讀者及觀衆,在觀賞地戲演出時,旣睹其熱鬧,亦探其堂奧。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一場引人入勝的戲劇遊戲 凱蒂.米契爾的即時攝像劇場
文本是米契爾結合電影與劇場美學背後的一股驅動力,就像《茱莉小姐》中配角被轉換成主角一樣,在米契爾的即時攝像劇場中,真實幻象是「如何地被創造」已經越俎代庖成了觀賞中心,帶給觀眾扣人心弦、前所未有的看戲體驗。劇末,讓人如夢初醒,赫然驚覺,不單單螢幕上是幻,劇場上揭露的真實亦是幻,一切都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戲劇遊戲。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虛實交錯的體驗 多層切入的感知 歐陸劇場中的同步影像敘事
結合多媒體影像與現場表演的劇場手法,已經成為當代劇場的新興風潮,無論是定點拍攝、數位裝置的攝影、即時剪輯、經過特殊處理的合成效果或是3D投影,舞台上的影像不僅製造出強烈的感官效果,也讓劇場演出更貼近當代人的生活。除了凱蒂.米契爾,將於五月到訪的凡.霍夫,作品曾經來台的蓋西耶、卡斯多夫……他們透過同步影像製造一場虛實交錯的感官體驗,帶領觀眾深入層次分明的敘事空間,讓他們自行辯證對於現實的多元感知。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專訪《茱莉小姐》導演凱蒂.米契爾 女性主義者的凝視
她是極少數能夠縱橫歐陸與英國、成就高規格大製作的女性劇場導演,在這個多少還是以男性為主導者的表演藝術領域中,凱蒂.米契爾更刻意突顯其女性主義者的角色,在選材與詮釋角度上,從不放下她「女性的凝視」,所以在重新詮釋史特林堡、這個知名「厭女者」的劇作《茱莉小姐》時,也刻意從劇中的女僕克莉絲汀的視角出發,因為「她代表的是一個最多數的女性團體,她們的故事向來都沒有被敘述過。」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專訪《茱莉小姐》女主角茱樂.伯溫 這是一齣精確周密的舞蹈劇場
《茱莉小姐》是列寧廣場劇院資深演員茱樂.伯溫與英國導演凱蒂.米契爾合作的第一齣戲,在劇中擔綱廚娘克莉絲汀的她,所有的劇情都透過她的眼睛發生,談起合作過程,她說:「整個過程令人緊張、興奮,而對演員紀律要求之苛刻,可是達到了最高程度。」不同於一般劇場演出,演員可以有即興與稍有差異的詮釋,茱樂.伯溫說《茱莉小姐》「是一場精準的編舞。要是我們當中有人一不小心,出了岔,就會全軍覆沒,演出就泡湯了。」
PAR /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舞台幻覺的融入與解構 凱蒂.米契爾眼中的《茱莉小姐》
對凱蒂.米契爾而言,大部分《茱莉小姐》的舞台詮釋都客觀地鋪展三名角色之間的關係,把焦點放在兩名主角的階級落差之上,而她卻想深入刻劃個人主觀意識,以突顯劇中的親密氛圍。在米契爾的改編版本中,被史特林堡形容成「沒有主見、不會思考」的克利絲汀不再是個無關緊要的女配角,反而成為一個瀕臨崩潰邊緣的脆弱主體。她帶領觀眾一步步發現自己未婚夫與女主人之間的情愛糾葛,邀請他們融入衝突的核心,成為愕然無聲的目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