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從生活到劇場 行進無礙的藝術之路 關於「障礙藝術」
英國詩人艾倫.桑德蘭曾寫到,身心障礙藝術就是藝術,「不是讓殘疾人做些什麼,好消磨時光的休閒娛樂,也不是治療手法。」這是英國身心障礙藝術發展至今的「主流」觀念,原先的身心障礙藝術(disability arts)一詞,被身心障礙者、在藝術領域的創作(disability in the arts)這樣的概念所取代,「在身心障礙藝術裡,由我們主導。我們說自己的故事、呈現自身對於身心障礙生活的感知,以及與其有關的議題。」桑德蘭寫道。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英國經驗 翻轉角度不隱形 現身舞台無界限
原本被社會「隱形」的身心障礙藝術者,在廿世紀中期後,在以概念建構、形塑框架作為創作手法的表演藝術領域,其差異有了反轉的契機。如即將訪台的克萊兒.康寧漢坦然在舞台上面對自己的限制、演員麥特.佛萊澤以自身的畸形挑戰觀眾自身與「他人」的界線,還有知名的格雷埃劇團,從不劃地自限,持續推出精良製作……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英國身障表演藝術家克萊兒.康寧漢 坦然面對自己的限制
使用手杖超過廿個年頭,對英國障礙藝術家克萊兒.康寧漢來說,手杖不僅是生活中她賴以行進的工具,更是她身體的延伸,賦予她額外的能力,進而成為她藝術表現的創意源頭。年輕時的康寧漢,作品中大量使用歌唱、空中特技、與高難度的手杖技巧,彷彿是恨不得能證明自己的能力;然而到了將訪台演出的《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她所坦然展現的,反而是自己的諸般限制與非能力。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身體無限可能 戲劇、音樂各自繽紛 台灣近年障礙表演藝術發展
在台灣,提到障礙藝術家,通常大家最快想起的,應該是多位表現優秀的視障音樂家如鋼琴家黃裕翔、許哲誠與女高音朱萬花等,其他值得注意的音樂團隊則還有混障綜藝團、極光打擊樂團等;而在劇場方面,除了有導演汪其楣持續帶領多障別者演出,長年探討身體未知可能的「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演出內容更跨越各種不同障別的藝術創作。多樣的表現,讓台灣近年的障礙表演藝術更顯繽紛。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極光打擊樂團 敲出震懾人心的生命之光
由朱宗慶打擊樂團2團團長何鴻棋創立的「極光打擊樂團」,是全台灣第一個包容多種類身心障礙別的擊樂團隊,今年五月受邀在「臺灣國際打擊樂節」開幕音樂會上表演,精采的演出讓在場的國際團隊與樂迷驚豔又感動。何鴻棋不因團員是社會上的弱勢者而降低要求訓練標準,恩威並施地讓團員學會看譜與打擊技巧,何鴻棋說,「我本來是放牛班學生,因為打擊樂改變一生,現在不但有機會發揮所學,又能讓身心障小孩和父母勇敢走出來,這是我的福氣。」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表演藝術無障礙 文化平權政策與劇場無障礙的美學
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說:「藝術並非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在模仿藝術。」 若藝術與生活是彼此的反射鏡,身心障礙者參與文化活動的經驗即反映台灣弱勢族群的生活處境。若藝術能提升生活品質與心靈素養,我們必須進一步思考,如何透過藝術來正面影響社會脈動、正視障礙者在生活中接觸美學、參與文化的機會。尤其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藝文場館迎接的觀眾群中因老化而失能的長者只會有增無減。本文將分析目前障礙者文化參與過程中突顯的社會現象,並從國外表演藝術圈正積極發展的「無障礙展演規劃」的觀念來討論文化平權的意義。希望藉此開啟國內針對障礙觀眾參與文化的討論、思考未來如何透過無障礙的觀念來經營表演藝術的永續性、甚至優化藝術作品本身的可及性與內涵。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無障礙的兩廳院 為全民打開藝術之門 訪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表示,兩廳院著眼的不只是身障者的需求,而是整體無障礙的服務,除了硬體上的改善,軟體上也要開發更多的無障礙服務,如口述影像、點字或大字節目單等。另一方面也從此引發對障礙藝術的思考,在節目規劃上,希望兩廳院能夠從公益與社會關懷的面向出發,定期呈現障礙藝術家的演出。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成為視障者的眼睛 關於口述影像的實踐
口述影像是傳播平權的實踐,是一種透過口語或文字敘述,為視障者傳遞影像訊息,協助他們克服生活、學習和就業環境中各種影像障礙的技術。而口述影像師的工作則是將靜默的訊息,如空間布景、人物表情、動作等,用語言加以解說、描述。口述影像有別於明眼人的觀看邏輯,作為視障者與世界的連結方法之一,並不是單純的現場報讀,而需要進行繁複的準備、反覆觀看影像並整理相關知識,口述者亦必須敏銳感知現場狀況,才能提供精準、適當及流暢的資訊,以促進視障者與社會的雙向溝通。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舞台奇觀製造者
在影像取代現實的當代社會,驚人的奇觀透過各種尺寸的螢幕傳播,都成了日常的景觀,像漫天灑出的一把豆子,支離破碎。在黑盒子裡,離散的豆子們刺目扎腳,成為日常的例外之地。 本期特別企畫聚焦三位視覺語言豐富的藝術家——希臘編舞家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日本導演暨裝置藝術家高谷史郎,巴西編舞家黛博拉.寇克。他們三人的創作源頭各異,視覺藝術、建築、設計、運動……善於一一撿拾散失的景觀碎片,敏銳地抽取潛伏日常的異常與驚奇,耐心收攏、重組、製造為一鐘錶機械盒般精密的舞台奇觀。我們邀請三位藝術家接受專訪,分享創作歷程的所思所感,也一一揭密奇觀鍛成的幕後秘辛。
PAR /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希臘編舞家帕派約安努 自然無為 身體煉金
希臘編舞家帕派約安努的父親是工匠,他自小接觸繪畫與雕塑等需要與真實物質相伴的創作媒材,即便從凝結時空的靜態視覺,到帕派約安努口中「透過流動的時間與空間生成能量」的舞台表演,不變的是其一貫對待「自然物質」的堅持。只是現在,油彩與雕塑原料成了「用肌肉、骨頭、皮膚等自然物質所組成的人體」。創作,對帕派約安努而言,代表他真正用雙手與身體工作。這般對於物質的執著,正如讓象徵物質神秘質變的「煉金術」成了他的創作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