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PAR People of the year 簡珮如 再現葛蘭姆舞蹈璀璨 熟成肢體驚豔世人

被評論指為「當代戲劇性最大膽且身體最多元的葛蘭姆舞者……拯救了瑪莎.葛蘭姆舞團」的簡珮如,近年獲獎不斷,今年紐約貝西獎錦上添花,再次登上舞蹈的巔峰。去年成為舞團客座首席後,以自由舞者的身分跨界時尚等領域,這位正值盛年的傑出表演者,其未來動向值得關注。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李哲藝 打造專業樂團 為台灣這塊土地演奏

自二月創團音樂會以來,灣聲樂團不但凝聚了演奏家們的向心力,更大幅度開拓了非表演藝術愛好者進場聆聽音樂的人口。從台灣豐富多元的文化資產取材,讓古典音樂與這塊土地緊密結合,產生需求、帶動風潮。將理想化為實際,值得給予最高鼓勵!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PAR People of the year 詹傑 舞台影劇創作均佳 筆下議題深刻寬廣

深掘生活現實、關注人物故事,透過細膩手法、巧妙編整,寫出人與人之間笑中帶淚、苦中有甜的日常,引人思量、自省。默默正視的各種議題、面向與社會中的不同角落、景況。劇作多元且多變,實地調查取材,嘗試創新持續成長。今天他正關心什麼、明日又將帶來怎麼樣的故事,值得殷殷期盼。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樂來樂電影

有沒有過那種經驗:當你沉浸在恐怖片裡,畫面明明平靜,但主角緩慢往前走的時候,心中卻驚嚇不已……那是小提琴的尖聲催促劃破黑漆漆的電影院,讓你篤定後方必然有什麼事情發生! 是的,電影音樂就是有這樣的效果,讓你的情緒在短時間中澎湃洶湧、瞬間落下淚來。這時你才明白,原來眼睛看得見的,不一定是真實;道盡了千百般的形容詞,也不能精確達一種情緒,唯有音樂,才能穿越視覺或語言的障礙,直達心扉,將情感拉得更高、壓得更深。 國家交響樂團(NSO)這個樂季首度安排了電影院系列音樂會,本期特別企畫也聚焦電影音樂,先從音樂看電影,再從電影看音樂,透過兩條脈絡進行探索。從電影百年史開始,認識四位國際知名的電影配樂大師,再了解古典音樂作曲家與電影的奇緣。最後,請記得玩玩解碼遊戲,試試看電影中的古典樂,您知道多少?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音樂,從來就不只是配角——電影音樂百年史

從法國盧米埃兄弟在一八九五年十二月廿八日首度舉辦收費放映以來,電影「誕生」迄今已經一百廿二年,而在有聲電影面世之前,「電影音樂」早就伴隨著電影誕生而存在。從現場伴奏、專人譜曲、精選配樂、搭配行銷,到與影像同高成為創作主要元素……在電影裡,音樂從來就不只是配角!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誰?讓電影隨音樂起舞…… 四位不可不知的電影配樂大師

一般而言,大家對電影配樂的印象都是用來烘托劇情打造氣氛,但在配樂大師的巧手下,音樂成為劇情的主要推手,甚至成為看完電影後唯一留下的印象……本刊特邀此次為NSO「藍色電影院」系列音樂會擔任導賞的資深影評人藍祖蔚,為讀者介紹四位不可不知的電影配樂大師,看他們如何施展魔法,翻轉電影配樂的地位。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涇渭何須分明 揮灑獨到創意 古典音樂作曲家的電影奇緣

說電影配樂是為通俗大眾而作,感覺上似乎與嚴肅的古典作曲家沾不上邊,但從電影發明迄今,其實也有不少純古典音樂作曲家與電影有過相遇之緣,甚至塑造了電影的獨特風貌,如二戰時從奧地利流亡美國的康果爾德,以維也納輕歌劇的甜美風範與色彩豐富的配器技法,成為好萊塢電影音樂的主流,並且奠定日後電影音樂的發展模式;現代音樂代表性人物荀貝格也曾受邀為電影譜曲;德國重量級作曲家艾斯勒也曾流亡到好萊塢,留下四十多部電影音樂……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那些導演與配樂家的「別有居心」 電影中的古典樂密碼

從盧米埃兄弟橫空出世以來,古典音樂與電影之間就建立了魚水之交。尤其隨著電影蒙太奇理論日趨豐富,借用古典音樂為畫面、人物、劇情與氛圍,達成畫龍點睛之效,早已成為電影創作者打開觀眾心房,一串串的萬用鑰匙。 到底古典音樂是如何被電影拿來使用?導演借用古典音樂,又有什麼「先求不傷身體再求療效」的處方呢? 首先讓我們暖暖身,先做個自我測驗,看看在影史上討論度最高的幾部電影╱古典音樂╱導演╱作曲家的結合,您認識幾個?

PAR /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音樂的力量 從銀幕走入你心底 NSO電影院系列音樂會

經典電影深銘人心,而經典電影配樂也成為多數人的共同記憶,但你知道古典音樂與電影配樂有多麼深厚的淵源嗎?NSO本樂季特地規劃了兩檔相關音樂會:「藍色電影院」讓你回顧多部電影裡所出現的古典音樂,而「總監電影院」則以作曲家為電影所寫的音樂為主題,音樂總監呂紹嘉挑選了荀貝格、浦羅柯菲夫及約翰.威廉斯三位大師的三闋傑作。

PAR /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障礙藝術.藝術無礙

美國運動員、演員、時尚模特兒Aimee Mullins因先天腓骨畸形,從小就進行了雙腿的小腿截肢手術,她在一場演說中,提及她曾帶著她的十二對義肢與孩子們互動,她提問:「孩子們,我今天早上醒來,很快地做下決定,要能夠一下子跳過房子,不過兩三層的高度,但是,如果你能想到那些動物、超級英雄、卡通人物,你會給我造一副什麼樣的腿呢?」 孩子們回答踴躍,長頸鹿、青蛙、神探Gadget、超人特攻隊……突然有個孩子問:「嘿,為什麼妳不想飛呢?」 Mullins瞪大眼睛,突然意識到身體的「殘缺」,其實同時也表示了空白——空白使她作為一個「充滿潛能的人」而存在。 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 什麼是「障礙藝術」?什麼是「障礙文化」? 本期特別企畫從障礙藝術出發,試圖回答以上問題。 我們從藝術創作與觀眾文化參與兩條主線試圖逼近此因空缺而充滿潛能的藝術形態,除了探討現代劇場中的障礙藝術創作脈絡,專訪國內外的創作者——英國編舞家克萊兒.康寧漢、香港無障礙劇團、台灣極光樂團外,在文化參與方面,則特邀長期投身身心障礙研究的易君珊,從自身經驗分析台灣藝文環境、法規現況與困境;亦專訪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談無障礙的相關軟硬體規劃;此外,亦有專文談為視障者服務的口述影像如何實踐。 期能傳達「障礙藝術家」訴說的故事的同時,亦能反思我們所處的世界,真的「無障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