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前進大馬看表演! 吉隆坡與檳城的劇場巡禮
文化多元的馬來西亞,主要的藝術活動集中在兩地——首都吉隆坡與檳城,想一探大馬的表演藝術風貌,適必得造訪這兩大城市。且讓我們帶領讀者,紙上走訪這兩地的重要場館與特色表演空間。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前進大馬看表演! 吉隆坡與檳城的劇場巡禮
文化多元的馬來西亞,主要的藝術活動集中在兩地——首都吉隆坡與檳城,想一探大馬的表演藝術風貌,適必得造訪這兩大城市。且讓我們帶領讀者,紙上走訪這兩地的重要場館與特色表演空間。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在地文化接軌國際 公共空間的多元對話 檳城喬治市藝術節
創辦迄今已經第七屆的檳城喬治市藝術節,源起於二○○八年喬治市成為世界遺產的慶典活動,在檳城民眾的踴躍參與下,於是政府決定讓這個藝術節慶持續發展。七年來,策展團隊將城市空間化為各種表演舞台,節目除了國外邀約、共製或委託性質的演出外,藝術節也支持環境劇場、特定場域表演作品。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有機開放 展現表演與環境的多元可能 馬六甲藝術與表演節
馬六甲藝術與表演節創辦於二○○九年,是一個多元的跨界表演活動,特點是表演均在馬六甲自然古蹟場地進行,藝術家會在特定地點進行創作與演出。表演節開放讓各領域的表演藝術家都可以參加,不拘於表演藝術或行為藝術,只要他們的演出具有表演性。不以商業為考量,這個表演節旨在讓馬六甲地域環境及表演場地的獨特性發聲,以產生自己的生命張力。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從文化融爐裡 展現新美學 白沙羅藝術中心(DPAC)藝術節
由位於吉隆坡的白沙羅藝術中心所舉辦的白沙羅藝術中心藝術節,從二○一四年迄今舉辦了三屆,旨在讓本地與國外藝術家接軌,共同協力創作新作品,同時也展現本土性,讓在地團體藉由此平台呈現他們的匠心製作。從首屆活動從本地娘惹文化啟航,到第二屆在表演場館呈現環境演出,到去年的第三屆邀請更多國際藝術家到訪演出並舉辦工作坊,藝術節藉此一步一腳印地,發掘並開拓馬來西亞新美學。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馬來西亞印度舞蹈大師依布拉 學習他族傳統 發揚拓展新路
身為馬來族的回教徒,卻在多元文化的國度中,投身另一族群的傳統舞蹈藝術,並且創新光大——他是南利.依布拉,馬來西亞的國寶級舞蹈家。他於一九九六年創立了Sutra Dance Theatre,並以此為基地推廣並創作印度舞蹈,並以創新形式備受矚目。其延伸成立的Sutra Foundation也是一個跨國際的組織,串聯了南亞與東南亞的印度舞蹈家與藝術家一起創作。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馬來西亞劇場之母法莉達.美利堅 創建劇場投身教育 鋪展藝術之路
被譽為「馬來西亞劇場之母」的法莉達.美利堅,廿九年前與夫婿喬.哈森一起成立了「藝人館」,開始投身表演藝術工作。從藝人館太子廣場劇場開始,他們陸續創建了多間表演場館,包含吉隆坡表演藝術中心與檳城表演藝術中心,為有心從事表演藝術的創作者提供揮灑的舞台,也透過教育課程讓所有人有機會認識表演藝術。在政府資源提供有限、只能靠私人企業贊助的狀況下,她仍堅持不懈……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檳城喬治市藝術節創辦人祖希迪 將藝術帶進家鄉 讓在地展望世界
雖非表演藝術科班出身,但喬治市藝術節的創辦人暨總監祖希迪,卻以滿懷熱情打造了馬來西亞在地的藝術節慶。自○九年加入「喬治市世界遺產日」慶典團隊、次年創立了喬治市藝術節,祖希迪為了讓藝術節與國際接軌,他放下害羞本性,走上檯面與各國人士交流,也期待透過藝術,能改變人與社會,讓喬治市藝術節未來可成為東南亞藝術節的平台,不只是為了觀光客,更是為了提升大馬社會文化與人民對表演藝術的認知和素養。
PAR /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手集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吳聖雄 透過包容與分享 傳達節奏的感動
「手集團」的演出融合了傳統鼓藝、打擊樂、肢體表演,呈現出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風采,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吳聖雄正是這個特色團隊的重要推手。身為廿四節令鼓創辦人陳徽崇的得意門生,吳聖雄雖是美術科班出身,但卻投身擊樂藝術,更帶領團隊多方吸收各地音樂文化,而向上茁壯之外也認真向下扎根,投注心力在藝術教育中,不斷以身實踐對多元文化的包容與分享,並藉此傳達音樂節奏的無限感動。
PAR /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2017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臺灣戲曲中心正式開幕,打造戲曲未來工程 藝文界串聯發聲,僵化法規也鬆動? 跨國交流「脫歐入亞」,文化也要「新南向」? 舉辦國際級賽事,讓世界看見台灣 世大運、植劇場,表藝界跨足不同舞台 縣市藝術節慶,搶搶滾為哪樁? 實踐「文化平權」,今年全面展開? 觀演關係再翻新,拍照上傳正夯? 從街頭到劇場,在地馬戲翻出新風貌? 藝術走出場館,深入生活場域 PAR People of the year 簡珮如 李哲藝 詹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