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汪兆謙 扎根故鄉灑種耕耘 積累超強戲劇能量

帶著劇團遊歷四方,從嘉義出發到台北、基隆、台中、彰化,還有羅馬尼亞,卅出頭的汪兆謙與阮劇團已在南台灣劇場累積了超大能量,這群年輕人自二○○三年返回嘉義組團,六年後進駐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從此地發散劇場的美好、拉進優秀創作者駐足,向土地學習,把台灣的根,扎到了骨子裡。也期許汪兆謙與阮劇團未來能在厚實的基礎上,為南台灣打造更繽紛的劇場風景!

PAR /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PAR People of the year 林勤超 指揮長才備受肯定 歐陸樂壇站穩腳步

繼呂紹嘉、簡文彬後,林勤超成為台灣指揮家在德國歌劇院中擔任重要職位者。近年來多次受邀回國與交響樂團、合唱團等合作,備受讚賞,為新生代指揮中的佼佼者。在目前台灣的交響樂團紛紛向外探詢指揮長才之際,PAR雜誌給予百分百的推薦!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奼紫嫣紅 入園神迷 百變崑曲PLUS

「崑曲,只要一掉進去就出不來了!」 那是採訪完之後,留在耳邊迴盪的一句話。 這才知道,那不是大鳴大放的表演, 是再有多大的情緒,也要在胸中燃燒, 一字多轉折的吟唱,磨出細膩雅致的精華。 也因為戲劇性、文學性、音樂性、舞蹈性、美術性, 讓這百戲之母,被現代歌劇、話劇、裝置藝術借用、並存與再造。   數百年了,這個藝術還是以各種形式「活」在現代的舞台。 傳統崑曲究竟有多美?2.0版究竟有多狂? 百變崑劇,讓我們我們從頭道來——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六百年來的不變與變

從江蘇崑山地區的土腔,到曲師魏良輔改良、轉音悠遠的「水磨調」,從單純唱曲到文人紛紛投入創作劇本的「崑劇」,崑曲(崑劇)的六百年歷史就是在不斷演變中積累出豐厚文化內涵和精緻表演藝術,雖曾在「花雅之爭」後沒落消沉,卻也在新時代重返舞台,從傳統中創新,為找尋下一代觀眾,繼續百變……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關於崑曲的天才十問

崑曲為什麼叫作崑曲?為什麼被稱為「百戲之母」? 崑曲為什麼都唱得很慢呢?崑曲和京劇要怎麼分辨? 不可諱言,文化內涵豐厚的崑曲總會讓人有「高不可攀」的印象, 十一月起將有多檔崑曲演出陸續上場,趁此機會,何不讓我們離崑曲更近一點? 本刊特邀水磨曲集崑劇團藝術總監陳彬,來為我們這些門外漢開門引路,一探崑曲優雅美麗的世界……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列入非遺後的百家爭「變」 中國崑劇的新世紀面貌

當崑曲成為中國首項入選世界「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後,倏忽廿年,求新求變始終是崑劇改革的主旋律。和內容革新相輔相成的是,崑曲的表演形式也一直在創新,柯軍嘗試書法和崑曲混搭,孔愛萍要讓崑曲和古琴對話,吳雙尋求崑曲吟唱宋詞,張軍自創搖滾電音水磨新調等等;他們都希望在跨界、混搭、碰撞中找到崑曲的核心價值,雖然爭議也愈來愈大……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從「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到「奼紫嫣紅開遍」 近年在台灣的崑劇製作與展演

沒有官方資源,崑曲卻能在台灣落地生根,進而開出奇花異卉,可說是因緣巧合,加上藝術家的熱愛與努力。近年來,除了指標性的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與《玉簪記》,還有致力崑劇跨界創作的二分之一Q劇場,因崑劇小生溫宇航加入而帶出崑劇創作路線的國光劇團,多元的演出,讓台灣觀眾從「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到看到滿園「奼紫嫣紅開遍」,崑劇在台灣,已然從荒蕪中雕塑出屬於台灣的崑劇美學。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讓崑曲青春正炙 推手笑看滿園花開 「我要做的不只是一齣戲」 白先勇打造傳承工程

二○○四年,白先勇以蘇州崑劇院「小蘭花班」的青年演員為班底,結合兩岸編創設計人才,打造出青春版《牡丹亭》,也揭開了崑劇發展史的一頁傳奇!傳奇迄今持續不斷,自認「崑曲義工」的白先勇,持續進行崑曲的傳承工程,十多年來製作了《玉簪記》、《白羅衫》、《潘金蓮》等,讓「小蘭花班」順利傳承下前輩的精采好戲,而它們明年初也將在兩廳院的TIFA臺灣國際藝術節登場,讓觀眾品味三齣絕妙好戲。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一個女子的一場夢 東西交融的裝置歌劇 多元跨界實現創意 馬文打造「以歌召景」新形式

問她該如何定位自己?馬文不假思索地說:「就是『藝術家』吧!我的興趣很廣,接觸多,創作自然多元。」不管是美術個展,或是多媒體創作,都可看到馬文的創意展現,而將在台演出的《驚園》,其實也是從她之前的裝置藝術發展而來,聯手崑劇名伶錢熠與作曲家黃若,將東方崑曲與西方歌劇結合,還有摺紙、水墨、光影和多媒體裝置的舞台設計,開拓了「以歌召景」的嶄新歌劇演出模式。

PAR /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從減法到黑色喜劇 劇場中的慢食饗宴 現代劇場導演的傳統魂 王嘉明在崑曲中織夢

跨越傳統和當代劇場,作為舞台劇導演,王嘉明自陳,是崑曲啟發了他的一切,傳統戲曲也是他長年以來的創作養分,「很多人都不相信,但我從《南柯夢》、《繡襦夢》到現在的《西樓記》,一路都在編織我的崑曲夢,崑曲其實就是古代人的音樂劇,也是屬於民間的娛樂。」王嘉明認為,重新改編、執導傳統戲曲作品,除了刪修原作,將作品的精華意義呈現在現代觀眾面前,最為重要的,仍是讓現代觀眾可以一眼看見崑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