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聽◢ 聲物學

你有多久不曾好好「清耳朵」,聆聽周遭的聲音? 你知道身體作為發音之物,「音箱」不只喉嚨,而是全身嗎? 聲音如何作為啟動身體、創作、科技發展的內在動能?   在視覺主宰的世界裡,聆聽、發聲都需要刻意練習,本期特別企畫以三堂「聲物學」: ◢聲景學 ◢身物學 ◢表演學  邀請讀者一起重新建立對世界及自己的認識。

PAR /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透過聆聽,重新建構這個世界 打開耳朵 夢境中的聲物迴盪

聲音具有強烈的穿透力,在那些沒有選票的世界中,我們從來不在乎其他生物是怎麼聽著,而透過了先進的錄音方式以及所謂的「聲景生態學」研究,可以幫我們把聲音頻率調整到人耳可以聽得見的範疇,也可以掌握到那些我們過去聽不見的聲音環境與對象,才真正發現人類絕不是世界的唯一。這時你不光只是聽見聲音,而是透過聲景去理解一套倫理觀。

PAR /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女高音林玲慧談發聲方法與練習 發聲 從文化背景到認識身體

女高音林玲慧認為所有有心認識更具共鳴、更有效率發聲的讀者與學生,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自身文化背景的特色,若屬於習慣活在規範框架裡的性格就必須試著打開心房,才能事半功倍探討其他的技術性問題。除了吸氣吸得深、力量向下扎根、肌肉放鬆、聲帶閉緊、頭腔發聲點等微細但關鍵的身體調整外,不同的語言造成的發音習慣也需注意……而經過長期練習、準備好「發聲」的一切後,林玲慧說,上台時就忘掉所有的規則吧!不刻意突顯技巧,一切注意力都要放在好好表達音樂裡的情感。

PAR /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以身體為音箱的舞蹈實踐 聲身共舞 傾聽自身體傳來的聲音

芭蕾舞蹈家喬治.巴蘭欽曾將舞蹈形容為「看得見的音樂」,或也暗示著在身體與聲音如何成為一體兩面,以某種方式共同享有速度、力度、質量與時間。我們可在承襲東方身體哲學的台灣編舞家之間,找到另一種自內而外、同時推動聲音與身體的內在動能。也有不少作品以更靈動的姿態,來處理身/聲之間既不互相隸屬、卻又相互呼應的獨特關係;或透過身與聲的「連結」,試圖藉此回應或挑戰特定的文化脈絡。

PAR /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發聲著色,量身譜曲 林強 ╳ 鄭宗龍 ╳ 張玹

下坡的腳步、抓地力、山巒、溪流、發聲的身體、台語、三弦、月琴、磬、神聖、安定與光——這幾個看似不著邊際的關鍵字,恰到好處地生成了《定光》。 在鄭宗龍、林強與張玹的身體與聲音、舞蹈與音樂之間,有著心領神會的默契,也有天差地遠的誤解。如柳川旁老屋餐廳「味無味(bī-bô- bī)」浮現的「定光」兩字,借用了佛祖名稱,但以同音避諱,是要三人的創作能夠「定在某個地方,不要天馬行空」。而光,不見得是眼見的光,物理的光,反如編舞家鄭宗龍所言:「藉由這個作品,抽象地把光給我們的感覺,不管是溫暖、希望或是能量,傳達給觀眾所謂『正向』(但非定於二元)的向度」。 編舞家鄭宗龍、當代作曲家張玹與多元音樂人林強的言語交鋒,自《定光》起卻不定於《定光》,談著如何在創作中面對自我與他人,談著隔離與念佛,談著登山與越野,談著成不成詞的台語與成不成調的音樂,談著聽不見的節奏化為無形的身體語彙,談著舞者肌肉記憶從外而內開始練習發聲共鳴,談著現今社會偶爾感到厭煩的「正能量」與「本土文化」價值,也談著《變形金剛》為何不能用三弦來配樂。且看,這三位男子聊起天來的「天馬行空」,如何漸趨向光。

PAR /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台灣聲音藝術發展 讓視、聽與感官同步 可被凝視的「聲音」

一九九二年「零與聲解放組織」的輔大演出啟動了台灣的噪音運動,聲音運動先鋒者以改造身體或現成物件,挑釁聽閱者視神經與腦神經的「刺點」。而一九九八年日裔藝術家田中能透過超級樂器Bio-Muse的表演,更影響了台灣聲音藝術表演的走向。其後透過電腦程式與自製電子科技裝備,電子物件音源取代肉身,成為可被凝視的聲音,成為視聽感官同步的凝視對象。於是聲音實驗者以新穎的新媒體科技藝術裝置,橫掃國內外美術館與展演空間,宣示著「聲音藝術」與新媒體藝術在當代藝術的不可或缺。

PAR /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聲音藝術中的表演動作 讓物件與空間交互發聲 打破既有聆聽方式

無論是控制原音樂器還是電子設備,有聲的藝術表達常會與「表演動作」相關,並跟所處空間相互滲透。「聲音藝術」作為一種倒推式的概括分類,雖已日益普遍地出現於藝文場館中,「空間」卻仍常被設想為用以觀看而非聆聽的容器。本文將介紹數個不同時期的聲音創作案例,呈現那些由科技輔助而變調的嘈雜聲響,如何儀式般地介入「人與空間」的關係,成為藝術表達的施力點,進而為觀者帶來前所未有的聆聽體驗。

PAR /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臺灣聲響實驗室 聆聽未來 勾勒聲音多元型態的想像

由文化部在二○一八年與法國聲響與音樂統合研究中心簽訂合作建置,今年初才正式營運,橫跨藝術、科技、研究跨域發展的聲響實驗基地——臺灣聲響實驗室,企圖以聲音為主軸,透過跨領域的科技整合,挑戰擴展感官的可能。總監林經堯表示:「聲響實驗室的精神是要超前現有媒介的可能,企圖整合VR、AR、AI、5G等技術,也讓聲音的面向更為豐富多元。」而作為聲音的整合平台,臺灣聲響實驗室除了技術研發、在地文化研究,也嘗試透過展演與互動參與達到公共性。

PAR /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從食安事件聆聽「死亡」的聲音 《蝕物鏈》 以聽覺打造的「電影」

繼結合虛擬實境技術的《Oli 邊境》後,導演陳彥斌再次與臺灣聲響實驗室合作,推出無人演出《蝕物鏈》探討食安議題。「聲音有更強大的召喚場景的能力。」陳彥斌說:「在聲音的想像力中,還有好多事情值得去探索,我想用聲音去召喚情感,這是《蝕物鏈》的開始。」從現實、魔幻寫實到超現實,陳彥斌從中討論聽覺,要讓聽者主觀介入事件的現場,如同一場「用聽覺打造的電影」。

PAR /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聲音藝術家紀柏豪推薦 經由網路實現的音樂合作案例 在家也能把玩世界的聲音

在疫情衝擊下,「網路」在日常生活的比重大幅增加,人們主動或被動地與網路及其衍伸物共存。如果人們需要仰賴網際網路的連通性來實現創意溝通,我們能怎樣運用數位科技來串接被物理距離所限制的個體,使互動得以穿越冰冷螢幕,在人與人、人與科技物之間,建立起更緊密的合作關係?本文列舉了五項網路應用的音樂合作案例,希望能經由這些看似有趣、直覺,仿若遊戲的互動體驗,能讓人一窺網際網路於展演應用上的創意賦權與協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