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專訪塊動舞蹈視覺劇場藝術總監 歐巴任尼克:走入跨界創作,請帶著冒險的好奇心與勇氣,還有耐心!
在數位媒體堂皇闖入劇場、藝術跨界漸成顯學的今日,人們或許不會再問「為什麼表演藝術要與科技藝術共生?」但,怎樣的共生能互利且令表演效果倍增,卻是我們從今而後必須不斷窮究的。來自澳洲墨爾本的塊動舞蹈視覺劇場此次首度應「舞蹈秋天」邀約來台演出,帶來的作品《致命引擎》Moral Engine,以多媒體影像、音樂、雷射和舞蹈的完美結合,勾勒出科技時代人類慾望的炫目與哀愁。
PAR /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狂飆半世紀 柏林戲劇盛會啟示錄 THEATER TREFFEN
每年五月,在柏林舉辦的戲劇盛會,不僅是德語劇壇的年度盛事,更是全球劇迷矚目的焦點。 十齣由獨立評審團票選,來自奧地利、瑞士、德國的當季製作,齊聚柏林接力演出,堪稱是德語劇場的年度奧斯卡。 在戲劇盛會脫穎而出的節目,也許不是最「好看」的,但話題性一定十足,要了解德國劇場的潮流趨勢,戲劇盛會絕對是重要參考指標。 從歷史回顧開始,這個源於東西德分裂時期的戲劇交流活動,如何從一九六四年至今,歷經政局紛擾、戰爭動盪、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屹立不搖走過半個世紀? 從入選劇院、搬演文本、導演美學與舞台設計等角度切入,當今德國的劇場版圖,又呈現什麼樣的勢力消長、風貌演變? 即將在臺北藝術節登場的慕尼黑室內劇院,是戲劇盛會的常客,去年被《劇場今日》雜誌評為「年度最佳德語劇院」,此次上演劇目《情色度假村》的導演與男主角,均是話題人物,本刊將有獨家專訪。
PAR /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歷史回顧 柏林「戲劇盛會」 無可取代的自由
一九六四年,柏林「戲劇盛會」創立,獨立評審團圈選上季十齣最精采的劇場演出,把這些劇團通通邀至西柏林演出,開創出自由的劇場風景。每年五月,大約兩週的時間,十齣德語劇場精選會輪流在柏林接力上演。這些作品規模有大有小,導演風格各異,一整季的各地精華集中在柏林,絕對是難得的舞台盛宴。
PAR /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入選常客 翻轉經典不手軟 狂野批判登殿堂
能夠入選戲劇盛會,對德語區的劇場來說,絕對是輝煌時刻。維也納城堡劇院、慕尼黑室內劇院是入選的常勝軍,成績傲人。當然有些劇場已經走入歷史,有些則是似乎無法再攀藝術顛峰。近幾年戲劇盛會國際名聲愈來愈顯赫,是推廣德語劇場的重要推手。透過每年的十齣精選,觀眾可以見證,德語劇場完全不商業,直接批判我們所處的社會。
PAR /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文本風潮 經典搬演反映當下 集體創作顛覆文本傳統
入選戲劇盛會的劇作家前三名,是大家熟知的莎士比亞、契訶夫與易卜生。作為經典,德國劇場人特愛用他們的劇作諷喻當下。而入圍最多的當代劇作家,則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利尼克為代表,她後現代主義式的寫作風格,給予導演很大的空間自由發揮。在搬演當代文本上,戲劇盛會反映了當前德國劇壇的兩股重要潮流:其一是導演與作家的合體,其二是集體創作。
PAR /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導演點將 一浪更比一浪狂 劇場美學驚奇不斷
柏林戲劇盛會五十年來,有些大師級導演突然不再受到垂青,有些卻還屹立不搖。老將新秀的世代交替,從每年入選十大的作品中,嗅出潮流所趨。藉由導演們獨樹一幟的風格,不管是受到喝采的還是掀起爭議的,在某種程度上,都確立了一定的美學與思想潮流。因此,戲劇盛會不但是一窺德瑞奧劇場的最新主流概況,也是探知其文化政策走向的必修課。
PAR /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舞台風景 舞台決定戲的命運 「空」的空間「演」出力道
舞台空間對一齣戲的成功與否經常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除了身兼舞台設計的導演外,幾乎每位當代知名導演都有自己「御用」的舞台設計,兩者間儼然是一種共生關係。近年空間純淨派之所以崛起,不僅在於他們創造的視覺震撼十分直接,也跟其搭檔導演的表現手法有密切關係。因為,有什麼舞台空間,還能比「空」的空間更能讓人看出演員的能耐與功夫,更能讓人感受到戲劇原始而單純的魅力呢?
PAR /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大鳴大放 充滿無限可能 2014柏林戲劇盛會現場直擊
已有五十年歷史的柏林戲劇盛會挑選出來的十檔節目,並非是最受歡迎的,而是最值得注目的。因為戲劇盛會希望呈現的,是能表現劇場藝術未來趨勢的作品。所以這項年度活動,並沒有選出所謂的最佳演出,只有歷史才是這些前瞻性作品的最佳裁判。綜歸此行對當代德國劇場的印象,只能說,他們在劇場的可能性上,真的是大鳴大放,什麼都可以。
PAR /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超越自身格局 面對當代社會 慕尼黑室內劇院 寬廣多元的國際視野
原為私人劇院的慕尼黑室內劇院在總監鮑姆包爾的掌舵下轉型成功,繼任總監西蒙斯也讓慕尼黑室內劇院在國際藝術表現亮眼。這些多元精采的節目背後,可想而知需要有一個不怕語言障礙、文化隔閡,並具有高度彈性的團隊才能夠運轉,兩任總監則以對劇場藝術的堅持為團隊指出方向。慕尼黑室內劇院的成長路程,展現了體制的實力與限制,同時也指出突破制度的核心態度。
PAR /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獨家專訪《情色度假村》導演 史蒂芬.基米 劇場永遠必須創造一種當代連結
史蒂芬.基米(Stefan Kimmig)為當代德語劇場最重要的導演之一,目前和克林根堡(Andreas Kriegenburg)共同主持柏林德意志劇院的導演工作。基米導演生涯的前八年,多在阿姆斯特丹與荷蘭及比利時的藝術家合作,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很早就看得到一種綜合特質,結合德語劇場高度訓練的語言表達,及荷比藝術家重視的身體強度和演員個性的現場感受。基米的作品曾多次受邀至柏林戲劇盛會,二○○八年,基米與夫人、也是長期合作的舞台設計卡蒂亞.哈斯(Katja Haß)共同以《瑪麗.史都華》獲得3sat創新大獎。基米於二○一一年執導高爾基劇作《太陽的孩子》則讓他二度獲得德國劇場浮士德大獎。 基米沒有鎖定特定種類或時期的文本,執導作品包括希臘悲劇、古典劇目、現代劇作及小說電影的改編。他總是對文本素材所謂顯而易見的主題抱持質疑,企圖透過挖掘平凡熟悉的私領域人物關係,反映巨觀的社會連結。創造題材與當代的連結,則是他作品的核心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