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推薦焦點二:名家 女神、大師、腦殘二人組! 誰會讓你一世難忘?

名家到了門口,樂迷豈可錯過?!新樂季中有女神——小提琴家貝芭.絲凱德、大提琴家薇勒絲坦,有大師——西班牙鋼琴家阿邱卡羅、小提琴家布拉赫,還有腦殘二人組——大家很熟悉、讓人又愛又恨又爆笑的伊古德斯曼和朱鉉基,五位名家誰能讓你一生難忘?不到現場難見真章!

PAR /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推薦焦點三:歌劇 史特勞斯繼續發燒 簡文彬再掀音樂會歌劇潮

理查.史特勞斯誕辰一百五十年的熱潮不歇,繼上個樂季NSO以《莎樂美》壓軸,北市交則是接棒在今年底推出史特勞斯的《納克索斯島上的阿麗雅德妮》;而簡文彬接掌國臺交藝術顧問後,就在新樂季推出三檔歌劇音樂會,除了大家熟悉的《蝴蝶夫人》,還有兩齣台灣首演:布列頓的《碧廬冤孽》及威爾第的《假面舞會》;加上NSO的《費黛里歐》與北市國的《孟小冬》,歌劇迷可有得忙了!

PAR /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推薦焦點四:現代音樂 古典現代對比鮮趣 東西舞樂同台撞激

就音樂欣賞與美感新意的角度而論,北市交的「貪戀長號──吉博.瓦格與林柏格」、NSO的「唐吉軻德」與北市國的「我要高飛」都令人相當期待。或是以長號為主角,展現古今多元曲目;或是並列三時代作曲家,來個超級比一比;最令人好奇的是「我要高飛」,東西樂音還有現代舞,到底會碰撞出什麼呢?

PAR /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推薦焦點五:國人作品 定睛等待《舞詠曙光》 《埃及豔后》演給你看

樂團演奏國人新作,也是打造自己的未來經典與特色。新樂季中,NSO在開季音樂會將首演林京美的管絃樂曲《舞詠曙光》,該曲「多媒體」的標題,已令人期待現場的豐富畫面。另北市國的「音樂劇場—埃及豔后與凱撒」中,將首演兩部年輕作曲家的新作:張瓊櫻的《舞之祭》和林金丞的《埃及豔后》,如何以打擊樂表現豔后與凱撒的故事?已引動樂迷的強大好奇心!

PAR /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推薦焦點六:明日新星 大賽得主、歐陸新星 拿手好曲造訪台灣

每個樂季中邀來哪些明日之星,也是備受關心世界樂壇發展的樂迷最關心的一件事。這個樂季將有伊莉莎白女王國際鋼琴大賽○七年首獎得主鋼琴家維妮斯可雅、備受指揮大師巴倫波英提攜的大提琴家薇勒絲坦、柏林愛樂日籍首席樫本大進、用腳演奏的法國號演奏家克立澤、備受歐陸矚目的大提琴家穆勒-修特等到來,這些「未來大師」將帶著拿手曲目造訪,會給樂迷怎樣的驚喜?令人期待。

PAR /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源自唐努烏梁海的傳奇 亞洲中心——圖瓦共和國

說起圖瓦,很少人能正確地說出它在地圖上的哪一個地方,更遑論能理清其人民的血緣源流。這個曾是蘇聯一員的共和國,清代稱為「唐努烏梁海」,曾被認為是亞洲的地理中心。圖瓦人民傳統上以游牧為生,現在卻因政治因素分散在不同國境內。如今隨著世界音樂風潮,圖瓦音樂逐漸讓許多樂迷聽見,這個神秘的國度,也隨之引發世人的好奇。

PAR /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從圖瓦到台灣 傾聽,與自然宇宙共生之音

這些來自北亞的圖瓦朋友,雖然長得很像蒙古人,但在語言上卻更近於突厥,民族認同上也不同於蒙古。他們的信仰與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的薩滿教淵源深遠,影響深入人民的文化與生活,而他們的音樂即來自與自然的互動,發展出具有三度空間、多層次音色的泛音聲響世界。

PAR /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從台灣到圖瓦 呼麥,亙古吟唱的追尋

那些隱身大山巨湖、草原大漠裡的牧人,透過亙古繚繞的吟唱——呼麥,讓世界聽見了他們。這種令世人驚奇的演唱,技巧其實相當繁多與複雜,只要能符合「緊縮聲帶」與「同時發出兩種以上的音高」,都可以稱作呼麥。他們透過呼麥技巧模擬風聲、水聲等自然之音,讓聽者隨著歌聲,聽見那亙古動人的一片土地……

PAR /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來自圖瓦的跨界女高音 珊蔻.娜赤婭克 讓人無法定義的女聲

出身游牧民族的圖瓦女高音珊蔻.娜赤婭克,不僅打破性別禁忌,學會了原本只限男人能唱的呼麥,更跨出國境,從傳統出發,結合爵士即興、噪音音樂、前衛音樂和美聲唱法於一身,和世界各地傑出的音樂家、表演團體合作巡迴。游牧民族的血液,讓她不管在那個地方、不管遇上什麼樣的表演者,她都能夠與之相和、也彼此刺激,也是她成為無法定義的精采女聲。

PAR /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一「戰」成名,絕非「偶」然──南非翻筋斗偶劇團 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

二○○七年,倫敦國家劇院推出《戰馬》,佳評如潮、票房長紅,不僅轉往西區商業劇院演出,進軍百老匯後,亦勇奪五項東尼獎,由史蒂芬.史匹柏改編的電影版本隨之上演 。 在《戰馬》的舞台上,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與真實馬匹同尺寸的戲偶,在出神入化的操偶技巧中,彷彿有了生命,令人驚嘆。而幕後負責偶戲設計與技術,就是來自南非的翻筋斗偶劇團。 翻筋斗偶劇團創立於一九八一年,由艾居恩.寇勒和巴索.瓊斯共同組成,團名“Handspring”源自兩人對俄國偶戲藝術家塞吉.歐伯薩夫的景仰——歐伯薩夫認為,偶的靈魂活在掌中。 這個老牌的偶劇團初期以兒童劇為發展主力,後期的作品則關注於政治與社會議題。和南非最受矚目的藝術家,跨足美術、劇場、影視等領域的威廉.肯特里奇的相遇,則是該團的另一個轉捩點。 二○○四年,該團與西非偶戲團合作的《高大的馬》,首度嘗試大型動物偶——一隻由兩位演員、踩著高蹺操作的高大長頸鹿偶,也就是這隻長頸鹿,讓英國國家劇院導演湯姆.莫里斯特來觀賞並探詢邀演可能,因此催生了《戰馬》,開啟了偶劇的新紀元。 從一個地區性小型偶戲團,到全球知名,跨國合作邀約不斷,翻筋斗偶戲團又有何不為人知的操偶密技?《戰馬》的一戰成名,對當代偶戲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在翻筋斗偶戲團即將為台灣觀眾帶來《烏布王》之前,本刊帶你一探其「掌中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