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舞蹈的故事 即是運動的故事 從拉希柏的《走椅》談當代藝術與觀念舞蹈
拉希柏《走椅》建立起一個關於舞蹈、舞動、椅子、行走、可互相連結類比的感官能意義網絡,當觀眾每一次拾起椅子進行閱讀摘句文本與操作,就猶如啟動一次舞蹈文本程式,發動觀眾自身舞動的表演。因此,《走椅》讓我們了解到,舞動—物件的「與作之道」也能成為一種表演的意涵,在他者的身體裡、在不可見的「自我性」之間疊韻舞動。只是這樣的物件裝置在現今的藝術分科現實裡,既不是一般舞蹈創作,也不是一般的造形藝術,但卻又跨界這兩個學科的形式語彙……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傑宏.貝爾 跳脫抽象 親切的身體提問
曾於二○○六年應邀來台演出的傑宏.貝爾,獨特的編舞路數讓台灣舞迷印象深刻,也刺激了觀賞當下的思考延伸。而刺激思考,正是他要做的,他在編的不是「舞蹈(動作)」,而是提供情境與事件,讓觀眾與舞台上發生的事物產生關係及對話。透過與不同人物的交流,他拋出「舞蹈是什麼?編舞是什麼?身體是什麼?劇場跟觀眾的關係是什麼?」「舞蹈/藝術是美的嗎?」「跳舞是某種身體條件的專利嗎?」、「跳舞有跳得好壞對錯的分別嗎?」等等問題,在劇場裡,邀你一同思考……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薩維耶.勒華 有機的變異 無以定義的身體
原本研讀分子生物學的薩維耶.勒華,在準備博士論文的中途放棄,轉而奔向舞蹈創作,但細胞體的研究影響並未就此遠離,他的作品充滿實驗性格,有的甚至直接採用論壇形式,我們亦可在他的肢體發展中感受到生物學的氣質,例如不同系統相互作用的關係。勒華的獨到之處,正在於身體生產的過程和動的交換,他的身體製造感官的位移、擺脫隱喻,而透過作品,讓人重新思考表演與觀看的關係。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波瑞斯.夏瑪茲 檔案與器官的文本混種
曾是備受期待的芭蕾明日之星,但波瑞斯.夏瑪茲毫不戀棧學校老師口中的天賦,走向另一條非典型的道路。他的創作一直以來不安於室、淨找麻煩,從問題出發,思考舞蹈的本質與顛覆、身體動能的路徑與衝突,並且強調各種媒介的挑撥和共舞。○九年接任雷恩國立編舞中心,夏瑪茲將其改造為「舞蹈博物館」,藉此發展遊牧的概念,同時是保存舞蹈檔案的場所、臨場發生的實驗場域,也是四處移動的策展概念。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亞列山卓.史楚羅尼 視覺之外 感受表演的力量
義大利編舞家亞列山卓.史楚羅尼,作品以極簡、直接的手法呈現,讓觀眾延伸出想像空間,也獲得全新的觀賞經驗。在早期作品中,他利用物件、服裝和影像,形塑出扭曲的身體意象,之後轉而研究不同領域的身體性,減少創作者的介入,不編寫任何舞蹈動作,反而以特定族群的專業技巧為主,讓觀眾置身於表演者行動的當下。去年新作《曙光》則選擇與身障人士合作,跳脫舞台表演形式,突顯出藝術與生活模糊的界線。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法國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 清空舞台 讓舞自由
去年就任法國南部蒙彼里耶國家舞蹈中心(ICI-CCN)總監的克里斯汀.赫佐,作品含括編舞、行為藝術、裝置藝術、舞台設計和歌劇導演,也曾被舞蹈圈歸為Non dance的一員。他擅長以混種的元素,在舞台上形塑多義的敘事空間。過去,他以抽象的手法、豐富的視覺意象,探索身體與地面的牽連關係,開啟觀眾的想像;現在,他以極簡的風格、飽滿的身體張力,重新發掘通俗舞蹈的脈絡,讓觀眾省思整體人類需要舞動的共通性。赫佐一貫用開放、充滿哲思的想法,發展當代舞蹈的新穎語彙,謂為法國表演藝術界前途無量的翹楚之一。
PAR /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依據真實》 一支超越文化疆界的群舞
多次訪台演出的法國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將帶來近期備受矚目的《依據真實》,一反之前舞作中動態身體與靜態物件對照的風格,這次他回歸肢體,且是利用簡單基本的動作,融合傳統和現代性的舞蹈語彙、節奏感十足的搖滾打擊,譜出一部活力四射、別出心裁的作品。從探索民俗舞動作本質出發,找出共通性,讓不同文化的觀眾,能在觀賞時召喚起自己熟悉的舞步……
PAR /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特別企畫 藝術與政治的探戈舞步
在十二月寒冬的選舉政治熱中,人民可以看到政治人物搬演的「另類表演藝術」,個個聲嘶力竭、肢體誇張,再加上震天價響的競選歌曲,這,不正像是一齣大戲嗎? 表演藝術與政治,這看似兩不相干的領域,卻也在歷史的軌跡中,留下時隱時顯、時近時遠的複雜關係──這兩者間的人與事,或相依、或對立,就如同拉丁美洲的探戈,舞步中可以說出多少恩怨、多少情仇。 以下就是幾個相關的故事。
PAR / 第103期 / 2001年07月號
人體美技的現代傳奇
在走紅國際的「新馬戲」風潮中,傳統馬戲場上的動物明星已淡出舞台,改由雜耍特技的藝人全面當家,以其出身街頭的表演魅力,結合戲劇及其他表演藝術的元素,創造了人體特技藝術的新境界。在新馬戲蔚然成風之際,反觀國内自成特殊生態已久的雜技行當,是否已有不同面貌的新發展?而在新馬戲演出的亮麗表現下,又潛藏哪些攸關新世紀表演藝術發展的共同課題?値得我們深思。
PAR / 第96期 / 2000年12月號
在世界的座標上重看巴赫
這是一個刻意的安排。 今年適逢巴赫逝世二百五十週年,世界各地從其出生地開始,「巴赫熱」像輻射狀蔓延擴散,整個年度,「人人都在談巴赫」。然而我們並不打算隨之起舞,將揮別之際,追趕這一波商業機制與學術文化聯袂製造的復古景觀。 二十一世紀即將到來,紀二十一世紀即將到來,紀念的儀式亦接近尾聲。本刊選擇在此時企畫「再見,巴赫」專輯,希望從過去比較少被觸及的角度,理解、詮譯、甚至於解構「巴赫」, 我們無法還原巴赫原始的面貌,正如樂譜無法記錄巴赫的心跳、幽微情緒片段,這是歷史的難處也是好處。 我們只是試圖勾勒,從時空的差異性質、宗教與創作場域的經驗;從西方人文思潮的傳統、詮釋風格的變化,希望能夠深描或者重組巴赫的當代意義。另外,由於身處台灣,我們還加上表演藝術界與巴赫的在地互動,本地的跨界經驗,也算做小小的巴赫變奏。 該是可以沈澱,可以安靜聆聽巴赫的時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