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PAR /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側寫華人國際性都會的文化策略
在政經局勢變化趨烈的今天,尤其是自由貿易與資本主義的日趨發達,使得世界資本家無不絞盡腦汁地在尋找最有利的商業戰場,文化藝術界當然也不例外。於是,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改革與開放,這個佔有四分之一世界人口比例的大華人市場圈,逐漸受到世人的矚目,而「華人文化圈」也變成文化藝術界不得不具備的經營視野與觀點。 我們邀集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四個都會的戲劇學者、藝術工作者、文化評論人與媒體工作者,分別針對各都會的文化策略或市場現象,提出他們對華人都會文化政策的觀察和看法。 另一方面,我們彙整來自台灣宜蘭、花蓮、桃園、新竹、台南與高雄的文化局或文化政策執行者的意見與建設,並專訪台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台,試圖從小處比較台灣各地文化建設的差異,更期待能尋找出台灣(或應該說台北)在所謂「大華人文化圈」裡可能扮演的角色,甚至是彼此競爭的空間。
PAR / 第105期 / 2001年09月號
台灣表演藝術團體「大陸實戰記」
自從一九七九年中國大陸實施經濟改革與開放政策以來,隨著台灣國民黨政府的解嚴、兩岸民間經貿往返的頻繁和網絡資訊全球化的影響,「大華人市場」的雙贏觀念,正吸引著許多台灣人,積極前往大陸投資,企圖創造一個比台灣更宏觀的經濟視野。 然而二〇〇〇年台灣政權成功轉移之後,「立足台灣」的本土化思想,正挑戰著我們對「擁抱大陸」的夢想;如今,兩岸文化交流的内涵,已隨著時代的變遷面臨市場競爭的考量,台灣表演藝術團體在兩岸政經變動的局勢裡,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以「西進」大陸這塊廣闊的腹地? 還是應該以「根留台灣」為目的,經營我們自己的文化百年基業?
PAR /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展望亞太藝術新紀元
與台灣的歷史相似,亞太諸國長期位處中華帝國之邊陲,過去百年間又同樣歷經了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與現代文明的衝擊;步入後殖民時代,亞太各國的表演藝術體系因應前述歷史發展,陸續產生拆解與重構的現象。即將在十月隆重登場的「亞太傳統藝術論壇」,即是希望透過觀摩與對話的實際交流,為台灣文化主體的重建工程帶來活水挹注。値此時機,本刊特別企劃專題,藉導論二文企圖找尋、座落當代台灣/亞太藝術發展之座標;同時,也企圖呈現當代亞太諸國及其表演藝術工作者,在「傳統與再生」議題上所累積的具體成果。
PAR /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鏡頭下的凝視
坐在觀衆席上的我們,享受表演藝術在劇場演出的那一刻,和此後深留腦海的記憶。 卻另有一群攝影師們,手持相機,將表演藝術舞台上炫目的身影、動人的瞬間,以快門留下一幅幅撼動人的影像。 在這一張張定格的照片背後,有動人的故事,也有歷史的軌跡,然而,在記錄與報導之外,照片上更訴說了攝影師們獨具慧眼的美學觀點與創意。
PAR / 第103期 / 2001年07月號
人獸競藝 現代馬戲藝術的演化
現代馬戲團的成形,以十八世紀英國人艾斯特里成立職業馬戲團為起點。十九世紀起,馬戲節目内容隨著場地變寬而日漸豐富,人體特技表演的任務也逐漸吃重, 如今更在新馬戲藝術的誕生中,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
PAR /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傳統:是創作來源,還是文化包袱? Tradition: A Source of Creation or a Cultural Burden?
繼續適當地傳授亞洲價値觀可能是一種答案。但首先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什麼是亞洲價値觀,它並不是把某些到處都有的價値觀拿來重新使用發揚光大而已。
PAR / 第102期 / 2001年06月號
跨不出校門口? 戲劇比賽在台灣
非專業的各級校園戲劇比賽活動相當多,專業的「劇場界」卻沒有一套評鑑制度,即使擁有戲劇比賽得獎的光環,也不見得有多大的實質效益。
PAR / 第103期 / 2001年07月號
「當代馬戲」的開山之作 CNAC《變色龍嘶喊》Le Cri du Caméléon
《變色龍嘶喊》展露人類身體可以呈現的各式表情,演員並非只在特技表演上追求「超人」的境界,而是從身體表現的對比與一氣呵成的設計中,呈現無需言詮卻直觸人心的性格流露。
PAR / 第104期 / 2001年08月號
反攻歐陸的英倫英雄──拉圖
拉圖,這位快速崛起的指揮,以四十六歲之齡獲得柏林愛樂團員的支持,被選為下任音樂總監。在歐陸指揮長期輸出世界各地之際,這位不世出的指揮天才即將接掌柏林愛樂的漂亮成績,被視為英倫英雄的大反攻。
PAR / 第93期 / 2000年09月號
衆聲喧嘩的二十世紀音樂
從十九世紀末「頹廢」風格的遺緒,到本世紀末各種以「新」(neo)與「後」(post)為名的變異風貌,二十世紀音樂呈現了傳統與前衛並列、文明與時尚一併解構的衆聲喧嘩景象。 「噴射機時代」所帶來的表演市場活力,間接使得不同地域的演奏風格互相撞擊變化;而唱片工業的興起與科技傳播的無遠弗屆,更直接刺激改變了創作/表演者的創作内涵與生態。 本刊特別邀請音樂學者、資深唱片評論者、及作曲家試圖從以下不同的角度探討二十世紀音樂: 《從上個「世紀末」到這個「世紀末」的音樂》是從「世紀末」的角度,解析二個世紀在「末世」命題上的神秘聯繫,並藉由不同流派的畫作闡釋本世紀音樂的沿革。 《百年音樂表演事業的演變》則從交通工具的變革與錄音的出現,討論表演生態與演奏風格的轉變。 《科技與音樂對位的世紀》側重科技所帶來在創作上的質變,及唱片工業興起對於音樂傳播的影響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