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與回響

PAR / 第33期 / 1995年07月號

從舞台上、紙上、牆上、螢幕上再回到生活上的距離

攝影作品,只是「看」表演者作品的方法之一、它不等於表演者的作品。有了「紙上攝影展」、「牆上攝影展」之後,未來,我們希望還會有「錄影帶、電影作品展」的出現。

PAR / 第23期 / 1994年09月號

二十世紀音樂新省思 從亞洲作曲聯盟大會曁音樂節看亞太音樂新方向

挑戰與回應是創造文明的重要因素,亞洲作曲家如何因應西方強勢文化之入侵,並發展自身文化,關係著二十一世紀亞洲音樂的未來。

PAR / 第25期 / 1994年11月號

西方的東方熱潮與偏見

長久以來,一波波在西方發生的東方熱潮,當中所夾雜偏見的總和,或許正反映在目前對日本文化的狂熱上。

PAR / 第25期 / 1994年11月號

雲門舞集《年度報吿》解讀 關於藝術行政的一些概念及對藝文環境發展空間的思考

在美國,非營利性質的藝術機構,每年必出版所謂的年度報吿,藉此將年來的展演情形及各類活動作一整理,並將財務管理狀況公開製表列出。雲門舞集也率先在國內的藝術團體當中出版這份報吿,不僅對關心其運作的人士有份交待,同時也可供其他藝術機構做爲參考,以促進國內藝術行政界早日走上軌道。

PAR / 第25期 / 1994年11月號

永遠不斷地發生 從「甜蜜蜜」到「台北破爛生活節」

今年九月,於永福橋旁的河堤地,一個名爲「台北破爛生活節」在此舉行四夜的聯演活動,計有戲劇、地下樂團、錄影帶……等節目,堪稱是台北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地下藝術節」!

PAR / 第26期 / 1994年12月號

滬.杭.港九戲劇行脚

金風奏秋,一趟戲劇之旅,足歷四項盛會,目寓莎劇、越劇、多種折子戲及梅派傳統京劇,臆擁收穫難抑發抒,以與共享。

PAR / 第24期 / 1994年10月號

藝術人口哪裡來? 以實際經驗談校園社團演出

校園的表演社團是擴大表演藝術活動參與層面,增加欣賞人口之最重要資源。如何促進校園社團的蓬勃發展,切實做好藝術扎根工作,便有賴政府及民間機構的大力參與。

PAR / 第24期 / 1994年10月號

想像中的批評

《復活(凡尼亞舅舅)》在藝術學院演出後,我在民生報的一篇短評引起我的朋友何一梵在九月號《表演藝術》寫了一篇〈讓劇場中的理想復活〉,提出對於劇評寫作方式的異議。文中涉及一些長久存在表演界的迷思,讓我覺得尙有必要再度切入此一話題。

PAR /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是的,我有一些消失了 《浮光掠影》下的沈思

「我們存在,只因有人愛著我們。」

PAR /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我們擦滅,因爲一無所愛 關於〈消失〉的二三事

〈消失〉改編自澳洲作家凱里的魔幻寓言〈你愛我嗎?〉劇中以抒情的女音替代原著男性剛質的旁白,以具象的肢體語言呈現高度抽象的主題,在不違反原著的荒謬諷喩外,更進一步凝塑了一種詩化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