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與回響
PAR /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與「彩虹」一起成長 智障朋友散發《囍帖》
我們有一個企圖,利用這次演出的經驗探討智障朋友的內心世界。因此從開始就有計畫地區隔以前的表演風格和作法,希望能夠找到更接近他們的表演方式,而不是把他們的表演定位在兒童劇,畢竟他們都是二、三十歲的大人了。
PAR /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大家來聽聲樂獨唱會
在表演藝術的舞台上,台上和台下的互動構成一場完整的演出然而良性互動之建立雙方都有責任。演出者所期望於聽(觀)衆的,則因其演出類型而有不同,我們且來聽聽看聲樂家的心聲。
PAR /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雖然…我仍然被感動了 爲許萊亞的誠意鼓掌
明知自己體力不復往昔,也知道台北國家音樂廳比一般演唱空間大一倍,他仍執意以最大誠意做足毎一分細微的變化,克服音場傳達上可能面臨的問題。
PAR / 第14期 / 1993年12月號
中國音樂的省思 從董榕森樂展談起
欣賞國樂的人口一直都不普遍,要思考的問題自然不少,要做的事也很多,而在思與行之間,聽衆的反應是珍貴的。
PAR / 第15期 / 1994年01月號
廣場上的回響 他深諳傳播藝術
六萬名的觀衆嚇壞了維也納愛樂的首席,「在歐洲只有熱門音樂才能辦到!」而去年十一月十二日兩廳院廣場的戶外轉播音樂會卻創了紀錄,小澤征爾興奮地吿訴承辦這場音樂會的黃雅玲,「很高興看到這麼多年輕人,尤其是學生的參與!」
PAR / 第15期 / 1994年01月號
野台與殿堂 「南方露天藝術節」之後的一些思考
去年十月,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廣場上,由民間團體主辦了別開生面的「露天藝術節」,吸引了近兩萬名的市民前往參加,蔚爲盛況。本文作者做爲參與演出的一份子,從劇場的角度思考「露天」和「室內」表演的差異性;並談及藝術節活動對南部文化生態的意義及影響。
PAR /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一顆亟待深耕的種子 關於「四二五」與《補天》
「縮短城鄕文化差距」、「讓大師在台留下作品」是「四二五」劇團主辦《補天》活動的宗旨。然而,最重要的,莫過於讓彼德的工作精神、藝術理念和劇場信仰,能夠點燃劇場愛好者的熱情,就如同一群四二五老兵在四、五年前曾一度被點燃一般,將這顆在極爲難得的因緣之下所結下的種子,帶到全省各地去深耕、開花、結果。
PAR /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補天》與社區劇團的發展
戲劇乃一門空間運用的藝術,在發展社區文化的大前題下,我們要強調的是從二人之間的關懷開始到二千萬人口理念的共識,我們應更實際的學習運用小的空間、小的人群,而後像水波似的漸擴大範圍,校園的角落、行政區活動中心、都市型社區的中庭、淡水河邊,都是可以利用的場地。必須手攜手共同思考問題關心環境,透過簡易的文字遊戲,一齣窩心的戲才會孕育而成。
PAR /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大陸的戲劇舞台藝術
去歲到今春,大陸傳統戲劇無論京、崑,踵續來台演出骨子老戲。老戲迷眼裡瞧著舞台上老、中、靑演員,心下留連著當年名家祖輩的韻致:四大名旦,南麒北馬,淨裘丑葉。承祧者,藝不如師或靑出於藍?本文作者觀戲無數,遂有思古幽情。
PAR / 第18期 / 1994年04月號
激盪最富巧思的舞步 澳洲「綠磨坊」國際舞蹈節
「編舞」似乎是一件充滿魅力卻難度很高的事。它是音樂、動作、舞台設計、燈光、服裝拼成的馬賽克。南半球有一個才出世不久的舞蹈節,每年邀請各種不同領域和文化背景的舞蹈家聯合創作,分享彼此的創作經驗,探索這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