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與回響
PAR / 第28期 / 1995年02月號
票友彩爨佳話傳 從辜、嚴伉儷登台演出說起
歲末天寒,心意正炙,辜振甫夫婦偕同顧正秋、孫正陽等以「傳薪遞火、光揚國劇」爲旨志,義演京劇;票友與內行名角同台,傳爲佳話。美事不孤,細數從前,不盡風流奇趣。
PAR / 第34期 / 1995年08月號
光環在社區發光 光環舞集社區演出紀實
位於三重市的光環舞集,近兩年因爲藝術總監劉紹爐藉嬰兒油編的無阻力舞作━━《大地漫遊》、《奧林匹克》而備受矚目。去年,他們又不懼困難,於北縣的許多非演出場地,舉辦了一系列的社區巡演。其所經歷的寶貴經驗,透過前光環行政人員的記載,在此與讀者分享。
PAR /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棄兒與屠夫》觀後聯想
如果將《棄兒與屠夫》與卓別林的《小孩》放在一起比較,似乎就能看出《棄》中缺少的是什麼──一份對「人」的關懷,而這也是所有眞正藝術不可缺的元素。
PAR / 第30期 / 1995年04月號
美學進駐個體錯亂的一年 對《表演藝術》二月號之「不夠殘酷」與「滑落說」的反應
在台灣本土小劇場硏究中,或許我們更需要的是對於十年來的劇場實踐,將之視爲硏究客體的嚴謹討論,而非文人信口開河的好惡評鑑。
PAR / 第30期 / 1995年04月號
擾攘塵世一甘泉 記一場中提琴饗宴
在演出許尼特克的《獨白》Monologue時,貝許米特中提琴獨奏的驚人控制力表現得淋漓盡致。看着他賣力演出,一頭半長的頭髮,瘦削的身材,再加上整首曲子頗有鬼哭神號之勢,感覺好像是畫像中的帕格尼尼走了出來。
PAR / 第29期 / 1995年03月號
就這樣,又過了一年 一九九四「國家劇院實驗劇場劇展」
到實驗劇場看戲的觀衆,最好要有品質難以保證的心理準備,因爲臨時成軍或「一秀劇團」(one-show company)的情形所在多有。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其實這也是實驗劇場成立啓用的初衷之一,就是要讓各種形式、內容的演出,都能夠有一個可以發言的舞台。所以身爲一個觀衆,有時候會介於惡評與包容的矛盾之間,因爲不確定的結果、不完美的演出正是這些創作者所謂「實驗」,最好的托辭。爲此,我不禁感到憂心忡忡!
PAR / 第30期 / 1995年04月號
新新國樂的老老問題
如果,「數大爲美」爲某些人士,特別是爲政者「制禮作樂」之所需;如果,「揚大漢天聲」爲部分國人民族情感之所繫。是則,無論學者如何評論,國樂團必然是「堅強屹立」的存在下去,因此,學者何妨暫停責難,從抽象如美學、具體如編劇等問題一起來建構、來檢視,而彈撥樂器的存在正是極需檢視的問題。
PAR / 第30期 / 1995年04月號
的確是瞎子摸象 國樂參與歌仔戲
歌仔戲引入國樂未滿十年,參與者不過寥寥幾人,的確暴露出不少「瞎子摸象」的困境,但總比不動手摸象、光憑想像還接近事實一些吧!
PAR / 第29期 / 1995年03月號
隨便談,也無傷大雅 一個熱情門外漢的鄙陋之言
去年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辦的「實驗劇場劇展」共推出了六檔戲,身爲忠實觀衆的我,六齣戲均躬逢其盛,在此談談自己對這幾齣戲的感想,純粹是個熱情門外漢的鄙陋之言,還望讀者諸君包涵。
PAR / 第30期 / 1995年04月號
到國家劇院看野台歌仔戲 《白蛇傳》有歌仔味
旣無花俏的噱頭,也無龐大的國樂隊;全戲使用衆所熟悉的舊調:七字調、都馬調、走路調等,伴以大廣絃、月琴等,簡單樸素,動人心弦。我心裡想,好久沒聽到這麼「忠於原味」的歌仔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