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PAR /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訪《等待果陀》導演 潘提列夫 差異,讓每個社會更強大

生長於「鐵幕」時期的保加利亞,伊萬.潘提列夫以外籍導演的身分,卻能在競爭激烈的德語劇場脫穎而出、備受矚目,將於八月來台演出、由柏林德意志劇院製作演出的《等待果陀》,即曾於二○一五年入選柏林「戲劇盛會」年度十大,可見其劇場功力。作品常具跨國合作特色的潘提列夫說:「我一直都非常開心面對任何差異,差異讓每個社會更強大,差異對每個個體來說是加分……這個世界需要不同的個性,而不是廣泛的一致。」

PAR /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從猶太難民到厭世代 活在當下的等待 潘提列夫的《等待果陀》新解

貝克特的荒謬劇《等待果陀》到了廿一世紀、導演潘提列夫手中,會迸發出什麼新花樣?我們可以看到,導演與舞台設計對貝克特繪畫背景的致敬,演員以貝克特喜愛的默片肢體表現;另一方面,導演也透過演員的動作,表達勞動之於人的異化,令人重新思考人的存在意義;而如果把等待者想像成是兩個在法國占領區準備等待救援的猶太人,整個角色關係與存在狀態,更是一切都變得合理起來……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歌舞線上.正義對決 日本音樂劇《死亡筆記本》

七月來歌劇院看音樂劇! 看死神手中的筆記本憑空出現, 天才高中生夜神月以此機會, 貫徹執行他心中的正義。   世界偵探L,蜷曲著腿、佝僂著身, 用掛著黑眼圈的銳利眼神找出神秘奇樂, 在搖滾曲風的吶喊交鋒中, 聲嘶力竭地狂飆生死心理戰。   當日本經典漫畫遇上百老匯製作團隊, 當小池徹平站上了臺中國家歌劇院, 二○一七夏天, 超高規格的華麗製作, 讓死亡筆記本再度變身, 從平面走向立體, 降臨人間!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熱門漫畫立體化 舞台啟動粉絲潮 日本漫畫與舞台劇改編:在《死亡筆記本》之前

在日本,漫畫的發行質量均高,有著廣大的讀者群,也帶動了週邊產業,日本影視舞台娛樂界,也累積了大量以漫畫作為文本題材的舞台劇、電視、電影作品,在漫畫粉絲的支持下,環環相扣興盛蓬勃。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2D漫畫文本的立體化,演員選擇與表演能否符合粉絲的想像與期待?情節能否更豐富滿足觀眾所需?在在挑戰漫畫的改編製作功力!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一條規則、兩種正義 關於《死亡筆記本》

一本空白筆記本,只要寫上名字,那個人就會死!這樣驚悚黑暗的設定,開啟了漫畫《死亡筆記本》的故事情節,死神路克旁觀著夜神月(奇樂)與L兩為少年的對決,對正義的不同詮釋,兩人施展謀略企圖戰勝彼此……從漫畫、電影、動畫、輕小說、電視連續劇、遊戲及音樂劇,奇樂與L的對決無限延伸……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當L與夜神月唱起音樂劇 小池徹平與柿澤勇人 連結不同命運的《死亡筆記本》

暢銷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曾被改編為電影與連續劇,最受人注目的,自然是書中兩位主角「L」與「夜神月」由誰扮演,電影版的松山研一與藤原龍也形象深植人心,而音樂劇版的小池徹平與柿澤勇人、浦井建治,也成為樂迷的熱門關注焦點。趁著小池徹平與柿澤勇人來台舉行記者會,本刊特地進行專訪,請他們一談對表演的看法與《死亡筆記本》音樂劇的工作心得。

PAR /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到台中歌劇院看音樂劇 《死亡筆記本》 嘹亮歌聲下的心戰與推理

《死亡筆記本》裡,夜神月與「L」之間的心理戰,絕對是大有看頭、無法省略的劇情重點,而這些推理、刺探、隱藏、猜忌,則在音樂劇的舞台上轉化成為激烈的對唱、對話和對質。在百老匯知名編劇與作曲家、日本優秀導演與演員的豪華陣容加持下,《死亡筆記本》將如何在台灣的舞台上展現超越紙本漫畫的華麗魅力,令人拭目以待。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建築的思維.理念的交鋒 《源泉》The Fountainhead

「個人的自我是人類進步的源泉。」這句印在初版《源泉》小說扉頁的文字,也可視作艾茵.蘭德思想的體現。這是個與創作有關的故事,也是個關於藝術家面對體制的故事,在問世近百年後,成了導演伊沃.凡.霍夫第一次選擇改編成劇場作品的小說。他認為,現今社會與一九二○年代的氣氛,其實相當近似,即使蘭德已因其理論的政治支持者而引起大多數人側目。 讓我們回到小說,試著將這個故事作為源頭,重新看見蘭德筆下人物,他們所奮鬥的目標、面臨的困境、堅決的意志。以建築設計為題材,複雜的情感糾葛、職場明爭暗鬥等種種情節,全被導演並置在同一個舞台上,話語中辯證著蘭德原著的思維、個人理念的交鋒。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建築之「真」 映照個人之「真」 艾茵.蘭德思想在《源泉》的展現

愛因斯坦在一九四九年發表〈為什麼需要社會主義?〉一文,讚美蘇聯的集體社會才是人類的美好未來,這是蘭德創作《源泉》的時代背景。她在〈廿五周年再版序言〉說:「現代集體主義有各種各樣的變形,他們將宗教的利他主義倫理道德標準全部保留了下來,僅僅用『社會』一詞取代『上帝』一詞。」《源泉》就是要扭轉人類對利他主義與社會的集體崇拜,呼籲人類不要再繼續「背叛自己的靈魂」。

PAR /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多角關係化繁為簡 空間影像更添張力 凡.霍夫的《源泉》改編

凡.霍夫的敘事線緊貼著蘭德的小說,以八位/九位演員演繹十一個角色,情節推動以主角們的重要事件循序發展,而其中對話的機鋒,配以精確的導演手法,才是《源泉》緊湊節奏下的動力,並呼應製作的段落標題,也得以在大量的話語間引導觀眾思考蘭德的論點。導演更以流動的空間運用,輔以鳥瞰角度的即時影像及多樣投影手法,創造出多元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