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PAR / 第0期 / 1992年10月號

賴聲川──我們不止需要國家劇院一個「巨蛋」

PAR / 第0期 / 1992年10月號

汪其楣──眞正屬於台北的戲,也許會在這樣的氣候下日漸成形

PAR / 第0期 / 1992年10月號

鍾明德──我們的創作應與台北的狹小、嘈雜、競爭息息相關

PAR / 第0期 / 1992年10月號

郭小莊──舉辦活動的經驗不能總結和傳承是很可惜的

PAR / 第0期 / 1992年10月號

林懷民──台灣是個很獨特的地方:千瘡百孔,却又潛力十足

PAR / 第0期 / 1992年10月號

伍曼麗──即使台北的表演場所同時開放,與人口仍不成比例

PAR / 第0期 / 1992年10月號

林秀偉──唯有透過劇場,才能淨化台北人

PAR / 第0期 / 1992年10月號

陳偉誠──應該建立與世界表演藝術齊進的圖書資訊網

PAR / 第3期 / 1993年01月號

高爾基劇團與俄國戲劇

隨著一九一七年俄國革命而改名為列寧格勒的聖彼得堡,經過了四分之三個世紀,如今因爲共產體制的崩解,回復了聖彼得堡舊名。俄羅斯民族百年來經歷的變革起落,和她輝映東西的文學藝術成就,一一襯照著這個城市的滄桑。一月十四日至十七日,聖彼得堡的前蘇聯國家級「高爾基劇團」將來台公演,藉這個機會,讓我們也一起認識一下這個民族、這個城、這個國家的戲劇史,和這個遠道而來的劇團……

PAR /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流過民族的大河──國樂今昔

從七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骨笛開始,中國的民族長流中一直有樂聲潺潺。絲竹管弦隨著文化的衍增、種族的交融而日成其繁沓多聲。絲竹在林泉之間可以伴高士隱者,在節慶燕飮之際可以助豪情逸興。舞低楊柳唱斷江東,莫不有樂。民初以來,傳統樂曲樂器更力求汲取西樂之長,發展新貌,而蔚爲「現代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