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芭蕾女神降臨 西薇.姬蘭 Sylvie Guillem

  她有很多稱號,每一個都代表著人們對她的驚嘆號。 每一回眼神流轉,都是穿刺你靈魂的光; 每一次跳躍,都像上帝借了雙翅膀讓她飛翔。   在她的世界裡,身體從不是框限靈魂的模子, 更何況教條規則與世界的不合理。 舞蹈並未把女神關在尖塔,世界是她的舞台, 因為「生命中不是只有舞蹈,還有生命本身要去體驗。」   除了側寫姬蘭,本刊更透過獨家越洋專訪,與編舞家林懷民之眼, 看這名勇於說「不」的絕世芭蕾女伶如何對生命說:「是!」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金星般的舞者 當代編舞家的繆斯 速寫西薇.姬蘭

西薇.姬蘭十九歲即成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首席明星,但她不安於現狀,勇於挑戰、跳脫常規,與國際編舞家合作,以古典芭蕾的高難度技巧結合當代編舞的創作概念,成功轉化舞蹈身體,自在於各種舞蹈類型和編舞風格的詮釋與轉換。至今四十多歲的姬蘭,仍然站在舞台上,她的身體力量絲毫未減,卻有更多生命的沉澱。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獨家越洋專訪芭蕾天后西薇.姬蘭 永遠開放 永不設限

國際芭蕾舞巨星,來自法國的西薇.姬蘭將於今年四月首度來台演出「6000 哩外」。這位極少接受採訪的舞蹈名伶,這半年來,破例成為英國BBC紀錄片的主角,並在二○一三年年底也在日本同意台灣電視媒體的專訪,以及這次在她二月四十九歲生日前幾天,接受本刊的越洋電話訪談。 筆者曾經在二○○七年的香港藝術節,觀賞她與阿喀郎.汗的雙人舞《聖獸舞姬》,也於二○一二年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看過這次將來台演出的「6000 哩外」,印象深刻。我們的訪談,就從林懷民為她在《聖獸舞姬》所編的一段獨舞談起。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林懷民眼中的西薇.姬蘭 舞蹈典範的代名詞 全身動作都是戲

擁有「天下第一腿」美譽的芭蕾天后西薇.姬蘭在林懷民眼中是個典範,技巧好的不得了。即使有些舞編得簡直無可救藥,可是經她一跳則會嚇死人,每一個動作都是戲。總在嘗試不同風格的西薇‧姬蘭邀請林懷民幫她在《聖獸舞姬》編排獨舞,藉由這個機會,林懷民引領西薇‧姬蘭進入以東方哲思出發的雲門身體,這同時也改變了西薇.姬蘭的身體質地。

PAR /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致日本三一一地震的「6000哩外」 三位大師揮灑 女神起舞祝福

芭蕾女神西薇.姬蘭來台,帶來三位舞蹈大師的作品──威廉.佛塞《排列組合》、尤里.季利安《27分52秒》與馬茲.艾克的《再會》,內行人爭相走告。然而二○一一年姬蘭排練佛塞作品時,正值日本發生三一一大地震,身為日本迷的她,即刻將這個作品定名為「6000哩外」致日本,驚懼守望那隔著一汪大洋的創傷土地。

PAR /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艾略特.費爾德 Eliot Feld 關注舞壇 為心而舞

應驫舞劇場之邀,將於八月底訪台演出的知名美國舞蹈家艾略特.費爾德,可說是美國舞蹈圈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年輕時就被譽為「傑羅姆.羅賓斯與喬治.巴蘭欽的接班人」,之後為了能更專注於獨立創作,不但創立舞團,也創立了結合舞團、舞蹈學校和基金會功能的「芭蕾科技」(Ballet Tech)舞蹈機構,甚至買下喬伊斯劇院,讓舞團能有獨立演出的場所,因為,對費爾德而言,成立舞團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有個空間可以自由地編舞」。

PAR /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格林菲爾德 Lois Greenfield 與瞬間賽跑的說書人

洛伊絲.格林菲爾德是美國知名的舞蹈攝影家,拍過的知名舞團與舞者難以數計,台灣舞者許芳宜、陳武康等,都曾在她的鏡頭下展露非凡的魅力。這次應驫舞劇場之邀,將來台展出她與編舞家費爾德合作的攝影作品,本刊也趁此機會,先行在紐約進行地一手專訪,搭配她的影像紙上展,以讓本刊讀者深入她的影像世界……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向流行音樂致敬 When Modern Dance meets Pop Music

距今八十年前,島上流傳著這般流行歌曲—— 阮只知文明時代 社交愛公開 男女雙雙 排做一排 跳道樂道我上蓋愛 彼時,雙雙男女在輕快歌聲中,踩踏青春小鳥的社交舞步,也踩出文明新世代。   戰後移民來到海島,帶來不同的音樂光采—— 如果沒有你,日子怎麼過,我的心也碎,我的事也不能做, 如果沒有你,日子怎麼過,反正腸已斷,我就只能去闖禍。 舞是照樣要跳的,保守年代,照樣把箇恰恰吉魯巴跳得聲色妖嬈。   經濟起飛,國際化滋養了我們的歌舞脾胃—— 麥可.傑克森的月球漫步、瑪丹娜的性感妝容與強力舞步 召喚出蓄積已久、充滿爆發力的舞動熱情 人們在不同語言的歌曲尋找Hip hop、Jazz的特定節奏 跳出流行的軌跡與身形……   長久以來,流行音樂是這樣牽動我們的軀體 舞出自由,也舞出局限 當燈光乍起,一支支熟悉的旋律節奏迴盪在劇院的舞台 我們,將以何種心情、何種目光、何種身體,去回應?   編按:文中所引歌詞曲目依序為〈跳舞時代〉、〈如果沒有你〉。

PAR /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許芳宜 舞動不盡 生身不息

她在初夏返台。開記者會、赴數不完的採訪,還有排練。這是她近幾年在台灣待最長的一段日子,一個月,不需南來北往,航站起落,不再因時差疲憊,身體回到自然的生息狀態。 許芳宜,出身台灣的國際級舞星,離開瑪莎.葛蘭姆舞團後,曾回台組舞團,環境的種種挫折又將她推向國外,然而,無庸置疑,那才是她的擅場,和同樣頂尖的舞蹈家一起工作,是她最適切的舞台。 如今,她視自己為一個舞團,戲稱「把自己賣到國外,再把所有人邀請回來」,這次她帶回了兩位明星編舞家阿喀郎.汗(Akram Khan)與克里斯多夫.惠爾頓(Christopher Wheeldon),以及紐約市立芭蕾舞團首席舞星溫蒂.威倫(Wendy Whelan),兩王兩后的超級組合,加上許芳宜長期訓練的台灣年輕舞者,將在十月底為台灣觀眾帶來《生身不息》Timeless。我們在許芳宜啟程前往美國Vail藝術節演出前,探訪她和舞者工作的排練現場,並暢談此次作品和近年的國際演出經驗。

PAR /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如果在懸崖邊上

瓜地馬拉的小說家蒙德梭羅寫過一篇極短篇小說《恐龍》,小說全文是這樣:「當他醒來時,恐龍仍在那裡。」 我看著許芳宜這支《出口》的開場時,忍不住捏著衣領,忍不住想挪用這句話,來形容我所看見的:當他們醒來時,懸崖仍在那裡——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