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PAR /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潮騷洶湧,只為那「缺」的追尋 《潮》排練場側記

林麗珍總是說,我不能教導你們什麼,能做的唯有「教你誠懇,誠懇是一輩子的追求。」我們的身體都有缺陷,也因此才可能幻化成動人的樣子,她說:「藝術就是『缺』,從『缺』裡,找到出路。」 我是如此重新認識了無垢美學中著重的中軸、對稱、和諧,原來,並不為了完美,而卻源於缺的追尋。朝向缺陷的圓滿。三部曲完結,仍有遺憾,所以有了白鳥的歸返,所以攜回了湧動的《潮》。

PAR /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專訪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 把故事說完,就是我最後的作品

「十年磨一劍」的編舞家林麗珍,繼「天、地、人三部曲」終章《觀》之後,暌違八年,再度推出新作《潮》。林麗珍說,《潮》是《觀》的延續,《觀》中白鳥與鷹族青年Samo相戀卻無結果,多年來一直留在她身體中,讓她不能放下:「這是一個使命,做一件我該做的事情,完成之後,這應該就是我最後的作品。」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殖民母國的印記 反映社會的工具 莎士比亞與印度

在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之下,莎劇一方面成為在印度的英國人與家鄉的連結,也漸漸成為英國殖民主義者推廣英國及其文化的工具之一。英國人在印度蓋起劇院,除了為當地英國居民而演,隨著普及英語與英國文學的殖民政策,印裔菁英統治階級也漸成為劇院常客,後來印度演員也上台演出莎劇。獨立之後,莎劇成了反映社會狀況的工具,更多的人看到莎劇呈現的種種問題,如族群對立、政治紛擾、家族戰爭,都成了當代寓言的基礎。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回到源頭 尋找現實的啟示 受印度文化啟發的當代劇場作品

國際劇壇知名的跨文化大師——彼得.布魯克與亞莉安.莫虛金,都曾向印度傳統表演請益,並深入當地汲取靈感,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前者以九小時的巨構規格搬演印度史詩《摩訶婆羅達》,為此花了十年準備,並數度帶團隊深入體驗印度文化。後者則學習印度傳統表演形式,轉化運用在莎劇或希臘悲劇的表演上,或以印度人文精神反思當代世界。恆河文明讓劇場創作者重新思考文化的本質、找回舞台表演的核心價值與創作的無限潛能,充滿承先啟後的能量。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寶萊塢莎士比亞 深刻融入社會脈絡 印度電影導演巴度瓦的「莎劇三部曲」

作為大英帝國留給印度的耀眼遺產,莎士比亞戲劇在印度電影界也綻放出燦爛獨特的樣貌。帶著跨國意味的寶萊塢莎劇電影,可說是曾被殖民的印度對於殖民者英國,一種文化上「頂嘴」,用寶萊塢文化來回應英國文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偉沙.巴度瓦的「莎劇三部曲」,把莎劇放在不同的印度社會/政治脈絡,拍出《馬科布》、《奧卡拉》與《海德爾復仇記》三部寶萊塢模式的莎劇電影。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創作融匯東西古今 從多元孟買邁向國際 關於印度團體劇場

成立於一九九三年的團體劇場,身處文化與語言多元的印度大城孟買,作品也反映了孟買的斑斕特色,更以繽紛的印度元素踏上國際舞台。二○一二年應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場之邀,參與倫敦奧運相關活動「全球到環球」(Globe to Globe)演出《第十二夜》,將寶萊塢歌舞與卡達卡里等傳統舞蹈融入莎劇,備受矚目。

PAR /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專訪《第十二夜》導演阿圖.庫瑪 從自身源流 找到喜愛與真實的戲劇

即將帶著《第十二夜》造訪台灣的印度導演阿圖.庫瑪,本身的藝術歷程就是活生生的跨文化範例——他接受過傳統印度武術、歌舞的訓練,也曾到歐洲受過義大利即興喜劇、默劇及肢體劇場的訓練,東方與西方的表演藝術在他身上激盪,也讓他在創作跨文化戲劇時有更深刻的思考。他以印度本有的Nautanki戲劇形式改編《第十二夜》,濃厚的節慶氣氛,風靡了世界各地的觀眾!

PAR /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眾家爭鳴,卻百無聊賴 法國導演菲利浦.肯恩的無聊藝術

菲利浦.肯恩的劇場作品瞄準平凡小人物,呈現他們在百無聊賴的生活中打造一個集體的烏托邦。然而,他們從不嘗試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是懷抱著專注的態度,用創意、遊戲性的方式去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藉由這些童心未泯的角色,導演帶領觀眾發現世界的另一種視野、另一種節奏。也許習慣了舞台壯觀效果的觀眾可能會覺得肯恩的作品無聊透頂。然而,這種單調的鋪陳、平淡的氛圍正反射出後工業化社會中人類汲汲營營的空無。

PAR /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專訪《龍之憂鬱》導演菲利浦.肯恩 建構劇場中的無限風景

出身視覺藝術背景,也曾擔任舞台設計工作,法國導演菲利浦.肯恩投入創作的入徑與其他導演很不一樣:他不以文本為唯一依歸,他說:「我希望自己的劇場作品能夠突顯身體、空間和材質的關聯,讓舞台變成一種動態的圖畫;隨著排練,演出才一步步成形。一切都像一種共同研究的過程:我與表演者一起展開各種關於空間、燈光、聲音的實驗。」

PAR /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表面就是一切 感受就是所有 視覺藝術家在當代劇場

這些視覺背景的導演,他們創造的劇場世界,更像是一種藝術的景觀,如同在看海或看雲一樣,不是這些景觀背後有什麼終極意義,而是表面就是全部,只是這是一個迷人的表面,就像《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傳統劇場是以結局來定義各場景與角色,一種需要逐漸加速,有高低起伏的時間感。但視覺藝術導演的劇場,往往是一種開展出去的時間觀,即使各場景有差異,也不是前面服務後面,而是更多不同可能性,甚至連同一場景,都還能同時發生不相關的戲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