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話題

PAR /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謝勒斯《戴絲德蒙娜》 吟唱莎翁沒說的女人故事

美國鬼才導演彼得.謝勒斯(Peter Sellars)在「柏林藝術節之屋」(Haus der Berliner Festspiele)推出新作,於十一月十日至十二日連演三天,場場爆滿,獲得觀眾與劇評熱烈回響。這次謝勒斯找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寫劇本,來自馬利共和國的女歌手羅基亞.塔拉歐瑞(RokiaTraoré)在舞台上現場演唱,夢幻組合讓觀眾非常期待。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雲門再訪「下一波」 同時迸發台灣文化風

雲門舞集十月上旬帶著去年發表的《屋漏痕》,五度參與紐約「下一波」藝術節演出,同一週內,剛好不少台灣相關文化活動齊聚紐約,讓紐約人感受到台灣的文創軟實力。如果能讓各單位整合資源、互相宣傳,或能達到更高的效益。

PAR /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藝術體檢報告、實習手冊出爐 讓環境發展更健全

年底通常是體檢過往年度環境發展的時機,英國的全國藝術推廣協會去年底公佈英國第一份針對藝文環境的體檢報告,呈現二○○七年至二○一○年間藝文環境的變化;約與此同時,英格蘭文化協會與創意及文化技能發展機構針對在文創產業中的實習制度也出版《藝術實習手冊》。以上文件,不僅提供了對英國藝文生態更清楚的瞭解,也進一步保障相關人才的工作權益。

PAR /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劇場過寒冬 小團與私立劇場掙扎求生

在經濟危機愈演愈烈的景況下,因為政府補助的縮水,不少法國的私立劇院與團體,只得各憑本事尋求贊助或募款,如曾來台演出《低迴李爾王》的「國際視覺劇場」苦等不到政府允諾的補助只好自己扛貸款,而彼得.布魯克的北方劇院也得靠觀眾贊助才能將新歌劇順利推出。

PAR /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第一屆11戲劇節 偶戲主題跨省分行銷旅遊

由羅亞爾河區三省Mayenne、Sarthe及Maine-et-Loire的十一個藝文機構聯合推出的「11戲劇節」從一月上旬起首度舉辦,以偶戲為主題,邀十四個團體推出十六齣戲在一個月內到各地輪流演出。配上周邊的展覽、工作坊、藝術村、演講座談等等,這個橫跨不同省市的藝術節除了在場地、資金上都得到地方政府、媒體及商家的全力支持。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森林前的夜晚》 克雷蒙思.席克精采獨白演出

十月登場、橫跨秋冬的柏林「歐洲戲劇節」,其中法國劇作家戈爾德思的獨白名作《森林前的夜晚》,德國知名男演員克雷蒙思.席克與義大利劇場名導安東尼歐.拉帖拉合作演出。導演以極簡的舞台與燈光裝置,讓席克充分發揮他的個人演員特質,創造了一個讓人不安的獨白劇場。

PAR /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北京城南吹東風 天橋天壇打造傳統新藝象

由於城區的重劃,北京南城財力人力資源都獲得了大幅的提升,再迎上年底國家文化大發展的宣誓,北京市全力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全力打造文化創意之都的時機。近百年一遇的城南發展啟動,不約而同東城與西城在去年底同時宣布「天壇」與「天橋」兩個演藝區的計畫。

PAR /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MIT滬地有聲 看台劇正流行

上海的歲末演出黃金檔期,卻正是「台風」狂吹,包含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果陀劇場、相聲瓦舍等劇團接力演出,且多是商業邀演、售票演出。除了果陀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是翻譯劇本,其他幾齣都與懷舊、兩岸分隔等的歷史滄桑符號有關,透過劇場,中國的觀眾也閱讀了台灣的過去。

PAR /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阿喀郎獨舞《源》 深掘認同故事

英籍孟加拉裔的編舞家阿喀郎.汗,在九月中首演的獨舞新作《源》DESH中,面對自己的認同問題,深入挖掘,更述說母國孟加拉的文化與他之間的關係。透過數個故事的述說,在父與子、大人與小孩的敘事脈絡中,阿喀郎亦思索文化在世代間傳遞的過程,以及個人在社群中的角色改變。

PAR /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社會悲劇Roadkill 活生生在觀眾眼前上演

十月底在東史特拉福劇院上演的戲劇作品Roadkill,邀請觀眾搭上小巴,卻不是去觀光,而是帶著觀眾親眼目睹一個女孩悲慘的淪落。此劇導演柯拉.比賽特改編真實故事,關注於從非洲被人口販子拐騙至歐洲各城市的年輕女孩,被迫賣淫、吸食毒品。導演藉由戲劇的方式敘說這些故事,也引發了各界對此議題的論辯。